「李延明師父文章研讀交流會」分享紀錄(六/六)
.png)
研讀文章:如何突破練養生技術的瓶頸
(文章內容刊登於本網站: http://www.youngsheng.org/life/article/13 )
主持人:台灣養生書苑負責人 周秀珍
參與地區:美國亞特蘭大、北加州,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
問與答
*大蒝提問:入靜才能採炁嗎?
秀珍回答:
師父書上所述,生命的構成是靈體和形體,練養生技術是由靈體採炁,再轉化至形體,再轉化為後天氣。以功施功是靠體力採炁,但效果有限,最主要靠靈體採炁,這也說明了入靜的重要。
小薇回答:
入靜的”入”是動詞,是由淺到深的一個過程,所以能入靜一分,就能採到很大的炁量,若能深度入靜更不用說了。但這是一個過程,像我一開始並不是每一次都能達到深度入靜,但是淺層的入靜,如一秒、兩秒是可以做得到的。
入靜的訓練方式,我們思維一開始是很亂的,想東想西的,要像控制開關一樣,意識到自己想出去了,要趕緊回來。訓練入靜的前奏就是專注,專注在自己的身體。練養生技術的時候會有氣感,但不是意守意領,而是去覺,把注意力放在身體,收腹多收緊一分,氣感的感覺就會更強烈。所以入靜的前奏是專注,在專注的一定程度下也會採到真炁,所以入靜是一個動態。
很多人的入靜能力是不一樣的,這跟平常處理事情的能力絕對有關係,但我們可以訓練自己,每天拉回思維的次數從十次到五次,讓次數越來越少,慢慢會比較多的時間專注在自己的身上。
*均貴提問:
1覺得自己的胸腔、心臟一直無法開展,呼吸很淺短,練養生技術時也無法開展。
2 何為入靜,其境界? 生津與入靜關係
秀珍回答:
先掌握養生技術的九大要領,尤以收腹提肛為要,先不管呼吸的長短,而是自然呼吸,當收腹提肛做到位時,肺門打開,自然就會肺呼吸,請從這方面加強。
入靜的過程,首先是專注,所謂「神不外馳」,因為一天當中的事情,會在練技術當中,不停從腦海裡像影片一樣閃出來,我會趕快回神,專注在自己的要領上,如收腹提肛、手上抬用力、身體是否固住不動,經過這樣的過程,讓心能夠靜下來。
從思維繁多到專注在自己身上的過程,是一個學習文化的過程,如何從家庭、工作上遇到的困境去化解,心裡無罣礙時,才能在練養生技術當中專注,達到入靜狀態,生津也會很多。
Sandra 回答:
關於氣力不足,建議平常要多走路,因為氣力不足,大部份跟肺有關,心肺的關係,肺的功能弱的話,也會影響心臟。所以多運動會增強我們的血液流通,氣力也會增加。
David回答:
運動不足也會有腎虛的現象,進而影響肺。建議每天練養生技術開始時,要大力的呼吸,讓肺擴張,會感覺到肋骨打開。約十分鐘後再自然呼吸。至於收腹提肛,我的經驗是有兩個階段,一開始是人為的用力,但還未收到位一段時間後,腹部會自己收得很緊。
除了多運動,還要注意我們的老化,臟腑的功能正一直在衰弱,這更須要對養生技術加強的自我要求,我們正跟老化在拔河。
新加坡有位學員,原有冠心病,還作了手術,但八個月後仍復發,因為練了養生技術而康復。恢復了可以跑步的健康狀態。
主持人結語:
感謝大家的參與,幾乎每位分享者都強調了養生文化學習是養生技術品質掌握良窳的關鍵,期待下次的交流,分享經由本次的交流,在養生技術的掌握上更加精進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