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練「養生技術」的瓶頸?

練養生技術瓶頸的發生
 
(1)我一路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人在練養生技術或修身養性的路上很容易會遇到瓶頸。一般來說,練養生技術初期的前三個月,通常進步相當的快,而三個月到半年的這段時間,就會進入瓶頸階段,在這之後慢慢就會有起伏。你們都練養生技術,有過半年以上經驗的就會有些感觸,什麼感觸 ? 就像老師教學生一樣,有時不是方法的問題,而是學生在某些方面還沒有開竅,例如對技巧的掌握或是對方法內涵的理解不夠,就生命自救技術而言,你每增加一分對健康及生命的瞭解,你對練養生技術就會精進一分。如果你的認知停留在某一個階段,那麼你的付出也會跟著停留在某一個狀態上。
 
認知問題
 
(2)在練養生技術上,有些人會持續一直的增長,但為什麼大多數人在三個月或半年左右會出現瓶頸呢 ? 這個問題源自於你們對健康的認知不夠深入,就像工作一樣,很多人也會在工作上遇瓶頸而停滯不前。不論練養生技術或修身養性,它的道理和工作是一樣的,因此我今天希望能為大家就瓶頸的問題加以說明。
 
(3)釋迦牟尼佛在身為太子的時候,出四個城門,見到了人們生、老、病、死的四種現象,而引發了他對人生的感觸。試問現在有多少人會因為看到衰老的人而有所感觸,這感觸源自何處 ? 源自於我們的根性。什麼是根性 ? 人的根性中有俗話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但什麼叫善? 若不瞭解善,那麼我們人生所做的一切就會如佛經所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試問人忙忙碌碌的度過一生,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
 
(4)若是覺得談結局太遙遠,那麼就看眼前好了,我們週圍有多少人失去健康,失去生命。黃泉路上無老少,這不只是老年人的問題,是與我們每個人切身都相關的問題。在今天物質繁榮的世界,我們都很注重生活的品質,但一談到健康、生命,似乎很多人都抱持著無所謂的態度。一談到練養生技術,會說我對練養生技術已經付出很多了,也就是說,你已經認為自己做得夠多了。如果將健康僅僅定義為沒有病痛,這個觀念還很淺薄,不夠深入,就如同你不會認為只要能維持溫飽的一份工作就是你理想的工作一樣。在工作的領域,我們都是不斷累積自己的能力,提高工作的效率。工作尚且如此,練養生技術也是一樣的要不斷地精進。
 
(5)各位不管是從哪個國家來,或是在本地長期堅持練養生技術的人,應該都知道,健康不是一日之功,生活也非一日之功。現代社會上有很多人會希望自己練個七天、三個月、半年的功,然後就能有頓悟一樣的效果,其實這樣的心態就像期待中樂透獎一樣,機率是很低的,做人的第一原則是必須腳踏實地。
 
(6)有些人是能夠務實的從理、法漸漸深入,但大部份人的心理都希望一次性的投資,然後得到永久性的回報。例如有的人可能會說,我這三個月全力以赴,什麼都不管,只管練養生技術,如果是這樣的情形,三個月後便會發現不能持久了。
 
正確的觀念
 
(7)練養生技術最大的關鍵在於正確的觀念,什麼正確的觀念 ? 就是對自己的重視,以及對生活的重視。就像一個對工作很重視的人,在工作上就很勤奮,不懈怠,不斷地學習跟工作相關的知識,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8)古書有云:「數定於天,劫造於人」。從生命的角度來看,「數定於天」,指的是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生命質量,例如我們都屬於健全的人,沒有殘缺,有一定的數,也就是生命的質量。但「劫造於人」則是說明了很多的病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使用不當所造成的。那麼如何避免「劫造於人」 ? 要提昇健康的問題,必須從體認根本責任的問題做起。我們在生活中,不論是做父母、做兒女、做夫妻的,都有生活的責任,隨著年齡的增長,責任心會增強,會發現做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必須以感恩心去完成承先啟後的責任。這個責任無法因為你喜歡不喜歡,或想不想承擔而改變,完成這個責任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擁有健康的身體。沒有健康的身體,人生會成為曇花一現,有心無力。
 
練養生技術不只是姿勢
 
(9)我們為了要擁有美好的生活,會努力工作賺錢,如果有人問你,你為什麼要工作,你會很清楚,工作為了賺錢,賺錢為了生活,為了提高生活的品質。同樣的道理,你必須想清楚練養生技術是為了什麼,如果想清楚了,練養生技術就不只是一種姿勢、方法,不只是簡單的九個動作,就像你不會認為學了二十六個字母就能講英文了。
 
練養生技術也需要知識和能力
 
(10)「劫造於人」的劫,指的是劫難、障礙,很多人有病,能不能恢復健康的關鍵在於能否跨越這個障礙。想擁有健康就必須具備跨越障礙的能力,想解決健康的問題,必須先具備足以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足夠的能力來自於足夠的知識,有了足夠的知識才能開始起步,並且這知識還必須累積到一定的量。就像學習如何操作電腦一樣,剛開始想用不會用,必須具備了知識,才能開始運用,當知識累積到一定的量,每深入一步,使用電腦的空間就大一步,而使用電腦的障礙就跟著減少。
 
(11)我們身體的疾病有常見病、疑難病、絕症病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深度都不同。很多人說,我非常想健康,不想衰老,也不想死,但只練半小時、五分鐘的功,也不想學習相關的知識,這樣便是不具備達到期望的能力。各位今天有很好的工作,是唸了多少書,累積了多少知識,才有今天工作的能力,工作需要知識與能力,同樣的練養生技術也需要知識和能力。
 
有瓶頸的人常不知道自己的瓶頸在哪裡
 
(12)經由學習的過程,你會發現前人留下過許多的知識,並且能總結出一個規律。練養生技術及修身養性也是一樣的,但必須經過不斷慢慢的累積,一口吃不成胖子。有許多人講頓悟,頓悟是由量到質的一個變化。當一個人遇到瓶頸,在瓶頸口打轉,靠別人的一句話,是不容易頓悟的,因為有的人可能連自己瓶頸的問題在哪裡都還找不著呢。就像有些人站在屋內問你庭園大門在哪裡,你告訴了他,他也找不著,為什麼 ? 有二種原因,一是他並沒有真心想找大門,第二個原因是,他實際所在的位置離大門還很遠,他不認識大門。
 
(13)因此我們學東西,最重要的是累積。我教過很多學生,花心力最多的,不是教方法,而是如何提高對健康、對生命的認識,如果你提高一步,就會發現你接受相關知識的能力增加一步,每提高一步,就會增加一步。
 
有關練養生技術的知識
 
(14)我寫了第一本書,第二本書還在蘊釀,在寫第一本書的時候,將原稿改了很多,為什麼 ? 為了適合大眾。因為一開始,很多人表示看不懂,對我而言,我認為是最基礎的,但一般人卻看不懂,為什麼 ? 知識的問題。你們看易經、道德經、佛經會看不懂,也是知識的問題。中國文化的知識有很多的範疇,每個範疇對理都有不同的描述,像佛家、道家、儒家、醫家,都有各自的說法,你們應該具備這四個方面的基本知識,如果具備了,再去看我寫的書,就很容易了。如果不具備這些知識而想看懂,很難。就像學語文,基礎不懂,很難學得很好。這些範疇當中的理,有些是相通的,只是側重點不同。像我認為西遊記裡的理,若能懂了,對人生來講,便能俯看人生,不具備這個知識,那便是仰視人生,如同看天,天太大了。俯視看人生,其實人生很小,就只有人、事、物三個範疇。
 
生活的正念
   
(15)人生無論如何都離不開人、事、物這三個範疇,人有生死,事有是非,物有得失。我們每天和人打交道,人所牽連的是事和物; 所牽連的物,和人、事有關; 所牽連的事,和人、物有關,這三者調來調去,像個三角形一樣。如果你很清楚問題是針對這個人,這件事,還是這個物,你就不會被搞暈了。例如明明是和人打交道,卻變成了得失; 明明是為了得失,卻與人產生問題,而變成是非了。對大多數會有問題的人而言,是頭腦缺乏有條理性的規範,一般人會有困境,有煩惱,郤是起因於對這幾個範疇弄不清楚。
 
(16)家庭也有家庭的範疇,在家庭裡懂得孝敬父母、教育兒女、注重夫妻相處之道,能把這幾件事調理清楚叫齊家。人生的這些範疇與原則都要清楚,千萬不要把精力花在人與人之間的誤解上,就像開車沒有交通警察,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是對的,這是缺乏生活的正確觀念。生活的正確觀念叫正念,沒有正念 很難有正氣 就算有正念,若心不正,也不會有正氣。
 
(17)除了正念之外,生活中原則與非原則的事也要能分清楚,要道哪些是真正重要的,哪些是次要或不重要的。不要花了大部份的時間卻把重要、原則的事給丟掉了,例如生活的欲望,人的需求應該是多少 ? 有多少東西是多餘的 ? 多餘的東西有價值嗎 ? 你是否是在用自己的健康去交換這些多餘的東西 ? 若你明白道理,有些事你就絕不會去作了。
 
(18)不斷累積生活的知識,生活的軌道就會愈來愈清晰,絕不會混淆。像性別就有軌道,男女的特點有不同,男性是乾系,對事務是先用理性的邏輯思考,後講感情,女性是坤系,對事物的判斷是靠感覺、感性,之後才有理智的邏輯思維,所以各位講修身養性,必須認知到有時讓你消耗精力最大的就在你的週邊,如果身邊一步之內的事處理不好,很難減少消耗。
 
養神的第一步從夫妻做起
 
(19)俗話說,為官好修行。其實我認為在家好修行,家庭是很好的修行空間,可以藉著另一半,檢驗自己的根性。夫妻之間若無共識、正確的觀念,彼此間的傷害比任何人都大,其次會傷害到你的是兒女、父母,因為他們離你最近。有的夫妻為了幫別人,二人爭執半天,這種情形經常可見。別人傷你是一次性的傷害,但夫妻是朝夕相處,有時一天之內,情緒起伏很大,所造成的傷害也很大 所以我一路教學生,不管男人、女人,要先做到獨善其身,然後學習夫妻相處之道,彼此分工合作,像很好的夥伴一樣。養神的第一步從夫妻開始,如果一步之內處理好,孩子都傷不了你,夫妻可以一致對外,對下,若無正確的觀念,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把你搞亂了。
 
(20)我在書上說食補不如藥補,藥補不如氣補,氣補不如神補,神補不如神氣同補。若不懂得養神,控制自己的情緒,消耗太大到不可挽回的時候就太遲了。經常有人說這個生病的人很好,很可憐,要救他,但在可憐發生之前呢 ? 可憐之前的消耗,是誰該負責呢 ? 人往往只看事情的表象就下斷語,評價一個人的好與不好,而不從事情的本質上去看,所以看不見事情的真相。一個慣於過度消耗自己的人,應該不要太執著,也不要無度的揮霍自己的健康,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病痛。
 
學習修身養性要能求知若渴
 
(21)人性是複雜的,在我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狀態。有時候像個空杯,如同一個飢餓的人一樣 求知若渴,怎麼吃都吃不夠。有時候又像滿杯,就只多加一勺,都會溢出來。另外有許多半滿杯的,只是選擇性的挑著吃。還有一些漏杯的,只喜歡聽聽就算了,屬於不去實踐的。修身養性的範疇很大,知識的教授,可以照本宣科,不觸及人性,但修身養或與練養生技術,會觸及人性,必須顧慮當事人的感受,會不會產生誤解,否則一但觸及或刺激到某個敏感觀念會讓人受不了,這是師者難為的地方。
 
(22)談到求知若渴,似乎很少有人是永遠求知若渴的。現代人會對生活的知識求知若渴,對事業求知若渴,但對生命的求知若渴,這個杯子的伸縮性是很大的,每個人的容量都不一樣。對於教學,我是很有耐心的,二、三十年下來,有時一直被問相同的問題,例如什麼是「氣動 」,雖然如此,我還是回答,不會因為我回答過十遍、二十遍、一百遍而沒有耐心。學生念完一年級就畢業,但做老師的可能得教一年級教很久,如何衡量需不需要花這麼多的時間在同樣的事情上? 需要靠智慧,智慧會把很多事情理出條理來。練養生技術和修身養性和學校教育不同,也和年齡無關,而是與你的人生價值有關。
 
(23)上述的這些道理都與維持練養生技術的品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更是突破瓶頸的重要觀念,有待你們去身體實踐,細細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