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

「孝」是晚輩對長輩盡責任的表現,「道」則是做人的規律,所謂孝道,就是晚輩對長輩應盡的一種做人規律。

        東西方對孝道的理解不同。例如:在美國,子女十八歲後,父母的責任便算盡完,接下來靠孩子自己,孩子結婚以後離開父母,互相之間沒有責任問題;在中國,父母對子女的照顧似乎沒有年齡上限。事實上,要不要劃出這條線,全看父母自己。

        我試過與西方人談論孝道,碰了好幾次釘子。我問:「為什麼你不去看看父母?幫幫父母?」對方反問:「為什麼?」我說:「父母養育你長大,有養育之恩。做人應該回饋,做義工是回饋社會,做公民也有做公民的責任,所以為人子女者也有做兒女應盡的責任。」很多西方人不以為然,認為這個理論很奇怪,甚至嗤之以鼻。  

        西方文化中有些自相矛盾之處,例如中國人一看到烏鴉就認為不 吉利,因為在中國人的觀念裡,遇到死亡或是不好的事情時,就會出現烏鴉。但西方人一般對烏鴉的評價是很高的,他們認為小烏鴉孝敬老烏鴉,懂得孝道。既然對烏鴉的評價這麼高,而人卻不學烏鴉盡孝道之心,現代社會並沒有要求一般人要盡孝道。

        美國法律規定父母不能打罵兒女,兒女成年後,父母與兒女之間幾乎等於是脫離關係;中國法律不但沒有這種要求,還約束子女對父母有贍養、孝敬的義務。夫妻離異時,以及對於未成年兒女,美國法律都規定有能力的一方要付贍養費,卻唯獨對同樣沒有能力的老人棄而不顧,沒有要求擔負贍養,這樣的法律是單向的。

        在教會裡,教徒拿出個人收入的百分之十,捐給教會,卻很少有人固定拿錢孝敬父母。所以法律條文、社會規範中的不完整,其實是做人文化的不完整。

        「孝道」應該是做人的基本文化,與東西方文化差異無關。中國人也好,美國人也好,只要是人,都有做人的一個規律,這就是人倫。人倫不是單向的,是承前啟後的作法,不應該只有對兒女有贍養要求,對父母反而沒有。中國文化中保留著人性,是一個完整的文化,包含教育子女和贍養孝敬父母的雙重責任,是雙向的贍養,其中孝敬父母的做法就是一種孝道。

        假設給老人家同時買一棟金屋和一間草屋,但他們金屋住著不舒適,搬進去後只活了二年,若換成住草屋,雖然簡陋,但是他們很喜歡,結果住了二十年,兩相對比,出現生命長短不同的結果。這個例子說明對父母的孝敬,要以對他們生命長短的影響,來決定如何盡孝道。

        簡單而言,對父母生命有益的才能稱其為孝道,對父母生命無益、不利的,就不是孝道而是損道了。所以,兒女要能幫助父母,而不是給父母設置障礙。

        做人,不可能永遠以自己為圓心,所謂人倫,是每個人在人生老年、中年及青少年各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做人權利與義務,各階段之間有相關的連帶責任,有先後順序,也有主次之分。

        俗云:「兒小,兒隨母;兒大,母隨兒。」這就是人倫的規律。兒女小的時候,父母在哪兒工作,孩子就在哪兒唸書,兒女跟著父母走,做孩子的在那個時候沒有太多的選擇,也沒得選擇,因為還沒有能力、權力選擇。等到兒女長大,父母變老,這個選擇權就該轉移。

        中年人身上的擔子其實很重,因為肩跨兩頭,一是對父母,一是對子女,如何對待父母比對待兒女困難。

        若父母對人倫文化缺乏認知,孩子養大就撤手不管,雖然彼此稱呼沒變,但實際上雙方關係與責任都改變了,變成你是你、我是我,各管各的。

        很多表現優越的兒女,認為錢是自己賺的,和父母沒有關連,這一點令我無法理解。人都是父母養育長大,但因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現在只能針對東方人談論盡孝道的做法。

        所謂孝道,不僅是要求該兒女怎麼做,做父母的也需要有一定的認知,包括在老年時,不能認為自己可以隨興。老年人、中年人、年輕人,每個階段都有一定的權力和責任,不可隨心所欲,否則就離開了人的規範。

        動物尚且知道動物規律,在美國住宅區常見到負鼠這種小動物,尾巴長長的,過街時父親走在前面,接著是母親,後面連成一排,大隻的背負著小隻的,結夥通過馬路。別看牠們小,任何動物都有一定的規律。大雁和野鴨也是成群結隊,一排排整齊地過馬路,大大小小,有老有少,前後互相照應,這景像說明了動物不脫離群體的生活狀態。

        人以群居,物以類聚,人是群居動物,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規律即是人倫。人與人之間有一定的責任,家庭是一個群體,不是盡了責任之後,前後的關係就脫離了。

        俗稱老人為「老小孩」,有時老人隨興的情形和小孩子一樣。父母可以管教小孩,卻不敢管老人,因為他們是長者,其實年紀大的人不可以太隨興,到一定的年齡後,權利反而沒有那麼大了。

        以公司為例,老員工和新員工的待遇差別,不在於年資而在於能力;公司以職位來決定其管理及權限範圍,不在年齡。家庭是群體組成,雖與工作是完全不同的環境,但是家庭一樣需要經營管理,只是經營的目標不同。

        有些父母歲數大了,不良於行,自我生活能力不足,卻堅持一個人住老家終老,是因為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與兒媳相處不好。另一方面是老年人的自我意識太強,不肯和子女住,也不肯住養老院。

        試問為人兒女者,與父母溝通時,是否做到基本的以誠待人要求?以誠待人,自己才能被對方接納,無論是和自己的父母,或是和別的老人相處,以誠待人才容易打開心扉。

        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學會尊重別人。同樣的,若想得到別人的接納,首先要自省是否能接納別人?做子女的不能單方面的只想自己要怎麼做,要不就要求老人完全配合你的想法,要不又完全按照老人的意願,變成了不是極左就是極右。

        有些人嘴上說是贍養老人,實際是給老人穿小鞋,兒子不在家時,兒媳婦總是像老母雞鬥架一樣。老人一般不太聽信閒言碎語,但也有些老人常犯多疑,造成兒女動輒得咎,反之,也有為人子女者,無論老人怎麼做,都很難接納他們。老人和兒女,雙方面若平時都懂得相處之道,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