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家庭的慣性狀態?

學員提問:

一個家庭經過幾十年的磨合,成員間的相處模式和觀念已經成形,不論是夫妻相處或教育孩子都有了固定的狀態,現在有心求修,發現生活上有了不同的走向,必需要針對目標做調整,才能減少自己的障礙和牽掛,請問師父:我要如何做,才能改變幾十年中已經成形的一種慣性狀態?

師父開示

一個家庭經過幾十年的磨合,成員間已經形成一種習慣,但是最大的問題是人和人之間相處的標準,對待老人的孝敬之道,或夫妻間的相處之道,以及教育子女的問題,做人有二個標準,常被多數人忽略,一是價值觀,二是人生觀。

我們過了學生時代,很少談價值觀和人生觀,學生時談的理想,在成年後應該繼續探討,並且把它實現。家庭成員之間的磨擦和衝撞特別多,這是因為做人的標準不同,形成誰對誰錯的誤區。做人有分男道和女道,男人或女人偏離了乾道和坤道,就會產生磨擦和衝撞,所以價值觀和我們的健康與生命息息相關,一但有價值觀時,遇到問題處理的態度就會不一樣,不做無謂的爭執,爭誰是勝利者。
 
夫妻間的爭執,常見二種現象,一種是一直爭辯,另一種是採取不辯解,直接放棄的態度。夫妻間以誰為標準?如果缺乏價值觀的共識,沒有建立標準的情況下,其實就沒有對與錯的問題,遇到事情便起爭執,大多數男人嫌煩採取放棄,相反的也有大男人主義者,一切以自己為主。 

在企業的管理制度裡,從總經理到各部門主管,都有層次性的分級,在工作方面,取決於能力的強弱。在家庭也要建立一個標準,有更高的追求,生命會產生不同的走向。例如上學,不能上小學又想上中學,這種學習的不同走向,是不被接受的,因為升學有一定的程序。但人生的不同走向,入世也好,出世也好,求修是不同的走向,又稱為升級。 

人有人道,人的軌道,人來到世間的目的,螻蟻尚且偷生,珍惜生命,何況是人,人對待生命的態度是什麼呢?現代人逐漸忽視,生了病才意識到健康出現問題,在沒有生病的時候,大多數人忽略維護健康。 

維護健康首要的是,學習健康相關的知識,瞭解五臟六腑的位置、形狀與功能,並深一步學習怎麼合理使用身體,這並不難,但是除了醫生,學習瞭解身體的人真是寥寥無幾,說明大多數人忽視健康,甚至是放棄生命,連基本的健康概念都不具備,如何珍惜生命?

談論問題時,大家缺乏方向感、層次感。不是求修者,或是少數人,或出家人的事情,這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的靈性和良知。人生的路很寬廣,除了生活的衣、食、住、行以外,還有人生的追求。

動物中有一些具有基本的生命修法,比如烏龜很長壽,半年一年不吃,十年不吃還能活著。人類不能沒有食物,一天不吃還能勉強挨餓,兩天不吃就很難受,三天就慌了感覺快生病,人類雖有各種各樣五禽戲,效仿動物的生命體系,然而一旦衣食無憂就到處旅遊,消耗生命。

宗教裡無論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儒教、回教都有人的修法,修人的殘缺性,大多數人在生活中沒有意識到人有障礙,障礙就是劫。做人的標準包括為人父母者應該如何教育下一代?夫妻間應該如何相處?做兒女的應該如何行孝道?現代人希望什麼事都要平等,誰想喝水自己拿,誰想吃飯自己做,這樣的平等是不合倫理的,有人在小事上什麼都想平等,這是缺乏做人正確的概念。在生活中要有上下左右的次序,例如兒女幫父母拿碗筷,讓兒女去端茶水給父母喝,慢慢教孩子有主次之分的次序,形成正確並且固定的模式。 

在家庭中的次序誰為主、誰為次?誰為先、誰為後?誰支配誰、誰服從誰?家庭裡也有五行的相生相剋,今天你生他,明天你可以剋他,今天我高興我幫你做什麼都行,明天不高興了你要給我做。但現代家庭中常見的現象是,我昨天給你做了,你今天要給我做,不分年齡大年齡小,有多重標準,這種相處模式沒有規律,沒有次序。

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互相磨合,磨合多年之後,還是吵架、爭執,什麼事情該說、什麼事情不該說,說話仍然沒有規範,心理產生不平衡的狀態,大家每一天花最大的精力,處理家庭中許多失衡的事情,這是源於缺少六合觀念,不知道誰在前、誰在後,誰在左、誰在右,誰在上、誰在下。

在公司,總經理指揮手下的人去做事情,這是一個次序。反觀生活中的磨合,磨來磨去,失去主次之分,隨時隨地的更改標準,完全隨自己的感覺,家庭中缺乏人倫的順序,一旦失去規範就沒有約束,也就容易失去情緒的平衡,導致健康出現問題。

今天教育孩子的標準都不一樣,父母若重了點,旁人會說不能對孩子這樣,家庭中最容易失去情緒的平衡,同事或朋友間,相處時間比家人短暫,同事間可以減少工作以外的交流,朋友間也可以暫時不見面,可以採取很多種方式迴避,但家人卻不能迴避。
 
夫妻間女人有較大的支配和佔有的欲望,女人都從小事上開始爭,接著寸土必爭,雖然事都不大,男人心想小事就算了吧,不和女人爭,慢慢就形成一種相處的模式,女人便開始主導生活的方向。 

人為什麼活著?家庭的意義是為了生活?還是為了生存?俗云:夫妻間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是為了生命的延續呢?還是為了健康呢?是為了隨心所欲呢?還是為了自以為是呢?有很多種形式出現,形成固定的正、偏,或是斜的狀態?遇到事情時,能不能說清楚?夫妻之間能講道理嗎?和父母能不能講道理?和子女能不能講道理?很多人已經說不清楚了,幾十年的磨合,磨成什麼樣?是愈磨愈正?還是愈磨愈偏?

求修並不是生活有不同的走向,而是通過求修更了解生活的意義,更清楚的看出生活中的障礙和弊病,身體有病要治療,同樣的,家庭出現問題要做處理,稱之為齊家。齊家要有方法,觀念一致才有標準的作法,兩代如何相處?老一輩能否隨心所欲去干預子女的生活,長輩的干預是有益、或有礙?兒女應該如何面對長輩的干預呢?

現代常見長輩干預下一代、夫妻的生活,造成很多障礙,若再加上嫁娶之後,更加偏向自己的兒女,標準就更不相同,甚至製造事端,明理的長輩拒絕做保護傘,無論小倆口怎麼爭吵,雙方父母都讓年輕人自己回家解決,雙方父母都不接受任何一方逃避,俗云:寧拆十座廟,不拆一座婚,婚姻是神聖的。

修行不是出家,也不影響生活,而是對生活更有益處,學習如何齊家,如何立業,做事業不是賺很多錢、很有成就感之後,忘了自己真正的價值觀,這是立業的標準。齊家是家庭裡的老少、夫妻之間的關係,如何擺正位置,不可以任由小事,慢慢腐蝕六合的觀念,這種腐蝕的過程是生活的病態,人與人的相處出現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的言語行為。

環顧周遭若能看出問題的所在,表示你的心中有正確的答案,靈性還存在。當你看別人做出偏激的事情,卻認為還挺好,表示你的心理已經有殘缺。所以我們心裡有正確的價值觀,明白男人和女人各自應該如何處理事情,修行能尋找解答。

求修首先是修正做人的概念、理念,做人也有交通規則,通過學習察覺問題的起源,是對方的問題,還是自己的問題,接著還要學習解決的能力。 

夫妻之間很少有陰陽平衡的,不是陽盛陰衰,就是陰盛陽衰,這種傾斜的病態,在生活上失去和諧,出現扭曲,情緒也受到影響,不會平和。 

猶記得小學時代,男女同學共同使用一個書桌,同學會在中間畫一條分界線,常常是被侵占空間的一方畫的,提示對方注意。大多數人的心裡都有一條線,有些人視而不見,把別人的部分也佔有,俗話說從小看到老,從小就能看出誰的欲望強,誰的寬容度大,誰很計較,從小的時候就能看出一個人的心性,預估將來發展的方向。如同小樹的生長,樹枝歪了之後,長得愈高歪斜的角度也愈大,有的孩子很聽大人講的道理,這樣的孩子將來有出息,因為守規範。有些孩子叛逆心很強,將來一定是個禍害一方的人。

求修和生活不是分開的,求修是更高的一種追求,站在高山一覽群山小,以求修的角度去看生活時,就會很清楚問題的所在,幫助我們善待父母,以及處理夫妻間、教育子女的各種問題,修正自己和家人的殘缺性,走向和諧美滿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