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幫可幫之人?

學員提問:

學員提問:如何有效察覺出他人的壞心眼,而能真正「幫可幫之人」呢?謝謝師父的開示。

師父開示

先舉個有趣的例子,曾有位男學生很會寫詩,時常寫詩送給女友,婚前,女方讚不絕口,非常欣賞,讓他朗誦詩時特別有成就感。二人終成眷屬,婚後男方仍繼續作詩念給太太聽,有一天太太嫌煩了,懶得當聽眾…

生活裡人很善變,婚前好的,婚後未必是好的,結了婚以後就變了。人的思維觀念,和心中所求的目標有關,很少有人婚前婚後是一樣的,就算自己想保持不變,也會被生活中其他人給扭曲了,很難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保持不改變,所以訂定目標很重要。

生活如同漩渦,除非有定力,否則無論男女雙方,在不知不覺中就被漩渦擰成麻花狀,變得不知道自己是誰?為什麼活著?屬於誰?責任是什麼?在漩渦中搞得一塌糊塗,雖然沒有老年癡呆症,也不妨稱之為智商的癡呆症;責任就好比方向,東南西北要搞清楚,人若不明白為什麼活著,可說是智商的癡呆症。

男女在生活上起爭執時,都表現得很癡呆,對某樣東西可以花一萬美金,眼睛都不眨一下,另一樣東西,才花一百就心跳不安,產生情緒。一萬和一百,兩者的差距很大,完全取決於個人的喜好,或稱為偏好,只要喜歡就不成問題。

俗話說壞心眼,「心眼」這個詞指一個人的心態或心術,心術正與不正,在於把心擺在正、偏、邪、惡的哪個位置,這四種不同的位置衍生出四類人品。一個心正的人,無論對自己、家人或周邊其他人,都能保持一樣的衡量標準,否則,若對家人和對別人有不同標準,分誰輕誰重,那就是偏了。無論對象是誰,對人的衡量要維持同一個標準,沒有第二個標準,一般人無力抗拒生活的漩渦,慢慢轉成偏向,出現了雙重或多重的標準,那就是心偏了,在人生中,大多數人很難去擺正,因為理論和實際的目標,常會有一定的差距。

無論是追求健康、求修或是實修,在不同階段的學習中,心的狀態也不相同,雖然心在某個階段上屬於比較正,通過學習的成長到下一個階段時,心卻未必能即時擺正,我常講得一句『己正不失德,正人乃積德』,自己要先做正,自己做正了以後,還要正人。

常見多數人在處理公與私兩方面的事情時,角度都是偏的,因為這是人性的一種慣性,就像心臟在身體的位置偏向左側,人的行為也自然而然偏向一邊。人性裡,心是偏的,總是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只要是屬於自己的事情都很重要,都放在第一位,而別人的事情擺在其次,並且覺得這是正常的行為,但是從修行的角度來看,修行是人性轉換為神性的過程,心要以「我們」為主,而不是以我為主。佛家講人人具有佛性,佛性就是「大我」,無論何時對待人,都要把心擺正,天、地、人三者是以「天」為主,人之上是永恆的生命,神、佛是在人之上,與人的範疇的生命體有所不同,若以人為主,就會有很多的障礙。

「天、地、人」的第二個階段「地」是指公益心,公益心從道而來,每個人只要有一定的條件基礎時,都會有公益心,參與社會大眾有關的事務,想做一些公益的事情,社會各團體中都有義工,例如基督教傳福音,傳福音就是「地」,橫向的包括人和萬有。一般人都想把好的東西與人分享,傳播的範圍不僅是自己的家人、朋友,涵蓋至周遭所有人,以及所能接觸到的社會各個層面,當然也有些人,著重於關懷愛護動物,但卻在方法的執行上做錯了,例如買了河龜放生到海裡去,結果河龜反而都死了,這些人還自認為做了一件善事。

公益心源於道,但目前大家把公益心和善心混為一談,談公益心和善心的區別之前,首先要界定「善」的定義,「善」是與生命有關,能起到改變別人的生命的作用。公益行為分很多種,常見人們在社區服務,這些公益多數是圍繞著生活的範疇,卻沒有對人的生命品質起變化。例如幫忙把生病的人送進醫院,這不算是生命品質的改變,所以這屬於公益心的範圍,而不能算是善心。

學習到了不同的階段,心態會不同,目前大多數學員的心的位置仍偏,在人性和神性之間,很難拿捏,期望轉化為神性時,可能你還沒準備好,只好繼續等待,時間會改變你心裡的空間,若心裡的空間已滿,再放任何東西進去就會溢出來。一個人還能繼續成長,就是心裡還有空間可以擺放,成長意味著不僅放個人的、公益的事情,還能擺放與善有關的事情,每一個人成長都會經過階段性的改變過程。

一個人生命成長有如階梯,從學員開始,接著做義工,在提升至練功點、書苑的負責人,往上一步一步地成長,每個階段責任逐步加大,除了處理個人的事情之外,還能幫助很多人,學習如何組織規劃…,每跨出一步,範圍逐漸往上增大,樣樣都不簡單,都是個人在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量化。每個人的成長還有很多空間,在我心中你們每個人成長,都有如同梯子般的階段性,希望在不超出個人的負荷下,繼續的往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