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平有約「精益求精與適可而止」活動後記
日期:2018-10-28
地點:河洛醫科大學
紀錄:龔大年
開講啦!
什麼事情要精益求精?什麼事情該適可而止?
我們大部分時間心都在外面,不在人自身身上。「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只經營事業,在事業上精益求精,會有事業的成功,但不見得會有美滿的婚姻、幸福的家庭和健康的身體。
人生包含「人、事、物」三方面,具體來說,就是個人、齊家和立業三方面。人生是在不同階段去達到三者的一個平衡。
如果說人生百年,0-20歲是春天,20-40歲是夏天,40-60歲是長夏,60-80歲是秋天,80歲後呢就入冬了。「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是五季的規律,也是人生的規律。
人的心態可以是春天,但是頭腦需要有秋天的成熟,有智慧瞭解自己在人生不同階段,該幹什麼?是否應該在「冬藏」的年齡,做「夏長」的事情?
100-1=0
健康是1,如果沒有了健康,家庭是0,事業也是0。可是,我們是否懂得如何維護我們的健康?
1=健康,是人生的道理;
1=感恩心,是人性的道理。
物質的享受是用健康作為代價換取的;但是,失去的健康卻不能用金錢換回來。這就是為什麼健康那麼重要的原因。
難懂的是感恩心。有個故事說一個富翁,落水遇難時說:「誰救我就給他100兩金子。」結果被一個路過的漁夫搭救。可是上岸後他反悔了,只給漁夫10兩金子。
第二次遇難,還是遇到同一個漁夫,漁夫說:「不要可憐這個落水的人,這個人是個不守信用的人。」結果沒有人去救他,這個富翁就淹死了。一個沒有感恩心的人,第一次是幸運,第二次也許就沒那麼幸運了。得到容易失去也很容易。失去健康,人會失去家庭和事業;失去感恩心,人失去的可能是自己的性命。不可不慎啊!
捨什麼,得什麼?
人生就在取捨之間。有沒有又輕鬆又掙錢多的工作?不花錢又省力的做法?如果不想花錢,就得花時間、出力氣,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捨九守一
從捨一開始,一點一點剪裁。比如,為了身體健康,就要控制住嘴,不貪吃甜食,守住底線需要自我約束力。
身心意的關係
身體和觀念互相影響,身體和心態也互相影響。如果一個人有熬夜傷身的觀念,就會懂得起居有常,保證充足的睡眠。如果心態年輕,就會帶動身體,人的相貌也顯得年輕。
生病的原因
吃只是身體的1/6,除了身體,還有心態和觀念兩部分。身體的病90%來自情緒失控,比如過度思慮傷脾,這是一個健康觀念。有了正確的觀念,至少懂得身體出現問題時,應該從哪裡開始著手。
比什麼?
生活到一定程度,人們不會再比房子,誰的錢多。相反,大家開始比誰的身體好了,誰體態保持得好。不同人生階段,會有階段性目標。「比 」會讓自己有動力,但是要適可而止,知足常樂。
論語講人生的每一個十年
論語講了三十、四十、五十、六十每個人生階段要達到的目標。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這是我們要對照的標準。
三個籃子
很多成功人士,他們的事業籃子特大,但是另外兩個籃子(家庭與個人)可能是空的。和諧的家庭,健康的人生,這兩個籃子也都需要去經營。
養生文化的三個層次
生活文化是基礎,包括如何齊家(以父母、夫妻、子女三個範疇為主),這也是做人文化;上去是健康文化(醫學文化),如何自己做自己的醫生。最高是生命文化,明白人生的終極意義,尋找人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的答案。
慾望
人在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實現以後,是不是就滿足了呢?沒有,人的慾望是無止盡的,典型的慾望是佔有慾、支配慾、掌控慾。
完美主義
精益求精過度了,就會完美主義。如果有人提示自己完美主義了,自己就要反省,是不是該適可而止了。
自己得到多了,就要學習給出去,只出不入,或者只入不出都不可取。人的物質需求是一定的,過多就像身上的贅肉一樣,反而成為負擔。
吃東西也不能太講究,睡覺也是。生活太過講究,養成挑剔的壞習慣,就會造成適應力差,難以和環境相容。
什麼是終生大事
幸福是人類自古以來的追求。然而如何定義幸福呢?人又如何才能開心?婚姻幸福美滿是否可以長久?事業順利發達是否會伴隨一輩子?人什麼時候肯回頭,看自己真正需求的是什麼?
常常讀讀西遊記「看世人」「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人要回頭,就是要瞭解:君子務本的「本」是什麼。
人生的第二事業 — 生命事業
我的終生大事
後會有期
「平平感悟:轉 」
正向的轉念
提升慧命
轉念
就是智慧的階梯
優雅的轉身
明智取捨
轉身
就是翻轉的契機
從容的轉彎
繞過障礙
轉彎
就是達標的印記
明智的轉變
除舊佈新
轉變
就是為完善自己
毓平老師連續兩天的課,一直保持著很好的狀態。這是第八場講座了。心裡暗暗為毓平老師加油,也為自己加油,一起把今年即將展開的四場圓滿結束。
主持人的話
一如既往,加州的帶頭人張長漢院長為今天的講座做了精彩的總結。並且鼓勵大家上台分享收穫。「因為我說了,所以我會去做」。最重要的是有一個目標,先講出來,然後就會驚奇地發現,會有別人幫助自己,一點一點朝著目標邁進。
義工大年的分享
聽了這堂課,毓平老師讓我們自己思考,自己回答。
我即興講了一個題目:我的終生大事。我的終生大事是改變命運。過去的十年,我通過學習自救養生,改變了長期以來對藥物的依賴,改變了過度思慮的壞習慣。今後十年,我會繼續君子務本,把身體搞得更好點。同時我的目標是像毓平老師一樣,成為一名生命教練,用自己的人生經驗,義務去幫助別人。在公司,我最近加入一個義務培訓新員工的團隊,輔導新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這是我即將邁出的第一步。
楊洋醫師的分享
他說:我是夏、秋之交。現在是河洛醫科大學脊椎科主任,在兩所學校教課,每天用所有的時間備課和學習。他從小雙目幾乎失明,看到他帶著耳機,靠著聽力讀電腦,準備教案的樣子,我深深被他好學上進的精神感動。而且他非常真誠地剖析自己,認識到自己焦慮的原因。
我也有類似的經歷和體驗,也曾一度焦慮過,但是我相信要成長,焦慮是一定會有的,也是一定可以度過的。希望楊醫生能夠很快度過這一難關,更希望將來更進一步加入我們養生書苑的隊伍,共同推展養生文化。
義工Wendy-今天的攝影師
五十知天命。Wendy也分享了自己的終生大事。她默默地做,走進人群用各種方法去推展養生文化。從小小國學開始,到養生食譜,現在又走進了「美食飄香:媽媽教室」。
合影留念
這是生命的火種,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我們團結在「養生文化大使」毓平老師的身邊,大家一起努力,讓加州養生書苑進入一個 「跨舊步新」的新階段。
附註1:長夏,又稱「季夏」,指農曆六月,夏季的最後一個月份。
附註2:
五季的規律:
「生、長、化、收、藏」,是指植物的自然生長消亡過程,也是指生命的休養生息輪候。
生:春生,生命在春季復甦;
長:夏長,生命於夏季蓬勃生長;
化:長夏化,生命在長夏最容易發生變化;
收:秋收,種子在秋季收穫,也是生命由內向外拓展轉向向內回歸的時候;
藏:冬藏,生命在冬天蟄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