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氣之帥也
- 類別:
- 經典
- 作者:
- 李延明
學員提問:
孟子公孫丑章句,孟子曰:「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氣志,無暴其氣。』」請問師父:這句話跟我們練功有什麼關係?
師父開示
這句話可以分別用在做人和練功兩個部分。在做人的方面,「夫志,氣之帥也」,「志」為首。以工作為例,工作二十四小時後,其實誰都覺得累,但有些人就受不了而抱怨連連。有兩個大家都熟悉的詞「人窮志短」和「英雄氣短」,這兩句分別關乎「志」與「氣」,人窮志短和志向有關,有人志氣高,有人志氣低落,實際在於自己所定的做人的高度,換言之,「志」是做人的定位。「志」有高低,如同在工作上,有的人志向定得很低,覺得當員工就足夠,有的人會慢慢要求自己,由員工做到主管。志和氣之間,「志」為「氣」之帥,「志」會給人帶來力量,「氣」代表你的力量,志、氣是很協調的。人的志有多高,帶動的氣就有多大,志向訂定有多高,你的承受力就會有多大。
一個癌症病人想活下來,訂定了這個志向後,練功能練二、三個小時,而不是癌症患者的人,反而練功時間不長,這是「志」的問題。一般人認為反正還沒得癌症,得了癌症再說,給自己定的練功時間是半小時,有人只練十五分鐘,還推說練總比不練強。癌症病人的身體狀況比一般人還虛弱,都能練三小時,一般人卻做不到還直喊累,累是氣不夠,承受力不夠。
「志」和「氣」的關係,顯示出一個人的志向的高低,與承受力的大小,把志向定得越高,你的承受力也會加大、變大。
練功站在那誰不累?你用兩條腿,癌症病人也用兩條腿,他們的腿不是不銹鋼的,也沒拿柺杖撐著,都一樣會累,在同等條件下,他們能承受三個小時,而你呢?才半個小時就抱怨膝蓋痛了、手腕痛了、頭痛了、頭暈了、出汗背心沾上了…等各種各樣的藉口,總有很多藉口讓自己收功。這是氣短,志短就氣短,你的「志」帶動不了「氣」。
「志」是帥,元帥應該指揮士兵前進,打十里、三十里,但才打了半里,元帥就喊停,如果元帥的指令是只打半小時,那麼士兵最多只能撐半小時,不到半小時就沒勁兒了,已經跟不上了。帥之所以為帥,元帥就等於志向,是指揮人的動力,或稱為承受力。
平時一般人說累、喊睏,誰不累誰不睏呢?但有些人很有精神,他生下來和你一樣也是人,他受傷也會流血,他流出的不是綠血,和你一樣也是紅色的血,站久了都一樣也會累,他能堅持為什麽你就不能堅持?差別就在於每個人定位的不同。
父母和孩子之間,孩子放學回家喊累,啪一下就躺下來,喊著說頭痛要睡覺,難道父母工作一天不累嗎?若父母一下班回家就說頭痛或喊累,不做飯去睡覺,孩子餓了沒東西吃自己想辦法,這樣大人、孩子就顛倒了,到底誰比較成熟?父母再累,回家也得給孩子做飯,孩子年幼時,還得幫他洗衣、洗澡,承擔所有的家務事,為人父母者,定位比孩子高,也就是「志」比孩子高。
大家除了要理解「志」和「氣」的關係,還要瞭解氣與身體的關係,「氣,體之充也」是指氣對身體的作用,電器用品沒電了需要充電,人要靠氣來維持身體的平衡,「充」可理解為維持身體正常的運轉。身體在有障礙時,氣就不能充,中醫講人體的氣滯,氣滯時身體就不能「充」,不能維持平衡和循環,無法正常運行,「體充」意即身體要靠氣來維持平衡。
「夫志,至焉」,志到頂點為「至」,「至焉」也可說是「大焉」,「志」和「氣」的關係中,「志」是最大的,我們從小上學讀書要立志,長大成人後改善生活也要立志,許多人付出辛苦為的是要改善自己的家庭生活,追求健康的人也要立志,選擇修行的人更要立志,人人都要立志,所以「志」必須要「至焉」。
聖人發心願,發什麽願?發多大的願?願就是志,並且至焉。人生「志」是排在第一位,不但是第一位,「志」也是最大的,你們在選擇的時候,孟子告訴大家,要重視「志」,一個人若志向不高,氣也隨之軟弱,承受力也會變弱。「氣次焉」,氣是排在第二,「志」者為大,其次才是「氣」。
孟子說明「志」和「氣」的關係,「持氣志者」這句顛倒了「志」和「氣」的順序,好比馬車跑在馬的前面,應該老大是「志」, 老二是「氣」。「持氣志,無暴其氣」這句話中「暴」是指暴跳如雷的暴,當人暴跳如雷時就是瘋了,也就是說,若你能透徹理解「志」和「氣」,就不會暴其氣。「無」就是不會亂用,無暴其氣也就不會傷身,「氣,體之充也」。
通過這段古文瞭解「志」和「氣」與做人的關係,兩者的順序,以及對身體起的作用,其實也是告訴我們養生之道,善用它便不會暴其氣,不亂用便不會傷身,讓氣在身體內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