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學員提問:

論語里仁篇,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請問師父:違仁指的是什麼?我們在世俗生活應該怎麼做才能不違仁?

師父開示

每次上課的時候,大家要提醒自己,對自己的定位是什麼,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孔子的這句話,說的只是做人的一個方面而已,做人有人道及君子之道,是人應該遵守的。

如果我們把這個問題當成自己的考卷,先考是如何看待「仁」,是從這個字的本身去看,還是從宏觀到微觀去看?我們首先要想,說這句話的仁是孔子,孔子說的不只是仁,而是仁、義、禮、智、信,孔子為什麼要說這些?為什麼有些人遵守?有些人不遵守?遵守和不遵守有什麼區別?常聽人說現世現報,有時候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做人之道的其中一個方面就是「仁」,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是良知裡就有的,我們沒有這個殘缺。很多人無所謂今世的因果,也無所謂來世的輪迴,但有些人生下來就有問題,更有人剛出生就死了,除此之外,還有那麼多的天災人禍,種種現象,讓我們不得不想,他們過去都做了什麼。

一個剛出生的孩子,也沒做惡事,為什麼會早逝?為什麼會出現一些現代醫學不能醫治的病?我們沒有能力看到過去,也沒有能力看到未來,我們能看到的,只是現在所發生和所經過的事。人還有很多的將來,很多的未知數,這些無法挽救的生命,只是這一世的一個果。人的走向不同,目標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就跟唸書一樣,如果你知道有大學、碩士、博士,也許你會立定目標去唸,但是你如果不相信它的存在,一定會停止下來。

孔子從不同的點和面,讓我們知道如何做人。仁和不仁,一念之間的事,就像守法和犯罪,犯罪的人會現世現報,就算能避開法律的制裁,終究也只是在這個空間裡遊蕩。

人本來就有仁愛之心,也是存了一個善念。宗教裡為什麼常常提到慈悲、仁愛?我們不妨假設,人如果要進入天堂,必須經過考試,考試成績足以證明我們這一世,是否做了一個完整的人。

孔子說的君子之道,其實就是聖人之道的基礎,蓋樓需要地基,而我們的地基是建在沙石上還是磐石上?仁、義、禮、智、信,是做人的基本規範,也是生命的規範,有了這個規範,就有了道軌和道理的存在,而人的遵守與不遵守,不但讓人有了上下的差別,更有了殘缺和完善的差別。

這一世,我們能給自己累積的是一個基礎,也是一個做人的分數。人和動物有很大的區別,有人輪迴成為人,也有人不一定輪迴成人,下一世再來的時候,也許他轉換成動物了,這樣的結果,就跟這一世的做人有關係。

我們可以從論語當中的一個點或一個面,來修補人性的殘缺,讓我們知道如何做一個真正的、完整的人。「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仁」是做人的一個方面,也是我們必須具備的,不能因為匆忙倉促,或是遭受顛沛流離、挫折困苦,而改變自己,更明確的說,不管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改變我們原有的,做人規範中的任何一個標準。

我們可以把「仁」,當成衡量做人的一個標準,違仁就是放棄了仁,也就是放棄了做人的權力。做人如同考大學,有錄取的分數,「仁」就是其中一項,當你這一世結束的時候,交出做人的卷子,就知道下一世你是屬於人類,還是屬於獸類。

做人是一個綜合科目,「仁」只是其中的一個項目,如果能把這個項目做到最好,起碼下一世還能做人,而且能做一個有福報、有智慧的人。有人生下來就很富有,有人生下來就很貧困,這都跟前世做人有關。

有人不是不聰明,但這一世卻過得辛辛苦苦,也有人不比自己聰明,條件也沒自己好,但生活卻過得很好,這又是為什麼?從古至今,大多數人都嚮往富貴的生活,常為了追求生活的富裕,而一點一點的放棄了做人的準則,做人的分數,自然也一點一點的遞減,減到下一世,連做人的機會都沒有了。

出生在非洲和出生在美國有很大的區別,很多人都想來美國生活,而不願意去非洲生活。有人可以去非洲做點善事,但絕不願意留在那兒,這就說明人無法選擇出生之地,有的人也無法選擇生活環境,生在非洲的人,除非在那兒屬於上等人,才有機會接觸出來的機會,否則想出來是非常非常的難。

人的出生地有不同,出生的家庭也不同,每個人身體的健康狀況和長相也都不同, 有人生下來就很醜,誰看了都嫌,也有人生下來就長得很好看,讓人怎麼看都順眼,跟人接觸起來一個是順風,誰都願意接觸他、親近他,一個是逆風,他總得花很大的力氣才能跟人交往,大家知道這也是天生的嗎?也是我們前世做人所累積的分數。

我們可以把「仁」,當成累積做人分數的其中一個指標,所以違不違背,就看我們要不要丟棄這一個分數,做人的分數,我們應該儘可能的不要丟棄,丟棄是很容易的,如同出賣自己的良知,僅是瞬間的事。

很多人因為各種各樣的病,不得不切除身體的器官,一旦切除,身體就少了一樣東西,降低了身體的功能,換做正常情況,誰都不願意摘除;如果把身體換成心靈,我們在心靈上少了一個東西,將來的智慧也會降低了。

智慧就是明辨是非的能力,明明一件很簡單的事,有人就是分不清楚,而有些人一下就能分別,這簡單和不簡單的差別,就在於做人,有人沒有把做人的良知丟掉,沒有把做人的完整性丟掉。良知不是錢能買來的,要想修復這份殘缺,必須像基督教說的要贖罪,失去很容易,想贖回很難!

我們要常常去想,在生活當中,自己能保留多少做人的東西。在家裡,值錢的東西都會小心留下了,將來你就有機會成長,讓做人能升級,等升到一定程度,就跟道有緣了,跟道有緣,也就跟出世有緣了。

Apple產品有升級版,誰都想要升級版的產品,做人一樣有升級版,有一天誰能聽懂道、喜歡聽道,也就願意接觸對生命有意義的知識和方法,從願意聽、願意接受,到願意去學、願意去做,一級一級的往上走。

有些人得了癌症,接受放療、化療後沒有辦法了,再叫他選其他的路,他也不願意,這就是他的殘缺性,就像人的視力,如果視力不好,有些東西他就看不見,如果看見了,就有希望得到它,但他就是看不到,就算給他擺在眼前,他都不可能理解和接受,這就是殘缺性。
違仁,是孔子在告誡我們,不要違背了做人的原則,少了一個做人的分數。人與人之間,有品質的差別,誰都喜歡接觸品質好的人,而不願接受一個不守信用的人;有的人雖然長著人形,卻不具備人的品格,面對這種人,你沒辦法跟他產生互動,因為這些人把自己做人的品格丟掉了、出賣了。

「仁」是做人法則中的一個方面,我們要把這方面理解透,以後在世俗生活中,不論是多麼的情急,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能放棄自己做人的品格。

簡單而言這個仁愛的品格,其實就是有惻隱之心,有時候看到別人,你應該有能力去幫助別人,並不是說今天我們沒有錢財,我們就不能幫助別人,大家知道嗎?我們有錢的時候,可以出錢,有智慧的可以出智慧,我以前告訴過大家施捨有三個方面,人力、財力、慧力,有些人說我生活困難我就沒有仁愛之心,錯了,從小我家境也很困難,但是從來沒有說我從家裡拿什麼東西給學生,我教學生的就是法,讓他們怎麼康復,讓他們怎麼知道健康的重要性,你們說這算不算仁愛啊?所以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常常跟人分享交流,就是一個仁愛的做法。也就是我們常有的一個善念、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