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心!吃進陷阱-保健食品吃補變吃毒 養生變傷身
本刊調查高達92.5%民眾吃過保健食品,一年吃出千億元市場,但黑心原料、假貨充斥市場,健康食品認證寬鬆,你究竟是吃出健康?還是吃進毒害?我們先來看一位保健食品從業人員的良心告白。
我(王聖寧)在保健食品業界十二年,前前後後待過五家公司,有原料廠、加工廠、也有排名百大的藥廠,上中下游都做過。
但是,市面上的保健食品,我幾乎沒買過,我都是去找自己信賴的原料,然後送去工廠,請他們用小量生產的方式做給我。有做過藍藻、Q10什麼的,家裡十幾個人吃就夠了。麻煩歸麻煩,但這樣我比較放心啦!
像我之前在原料廠工作,公司就是西班牙原料進十公斤,又同時進口大陸的原料五十公斤,然後給你看西班牙的檢驗與進口證明。你下游廠就買回去了,你如果沒有作檢驗,就根本不知道他把原料掉包了,用大陸的原料給你。
又或者,有些廠商會讓大陸次級原料坐船旅行到日本,然後宣稱是「日本進口」,有時候他們還會在日本、美國設立紙上公司,你根本也查不出來。
從美國跟大陸進的價格差那麼多,你想想看,怎麼有辦法去買到全部都是進口的原料。就跟塑化劑一樣,天然的與合成的,價格差這麼多,但是大家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用那麼便宜的價格去買。
下游大廠跟上游原料廠進貨時,一開始合作,品質可能都OK。但是當配合一段時間、數量愈來愈大時,大廠會跟原料廠殺價,原料廠不敢說不,於是,可能接下來原料濃度就沒有這麼純了。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品管單位,所以我對品質非常在乎,而且我本身就是使用保健食品的族群,結果到了每個工作,卻發現不是這樣,品質常常被犧牲。
我不大敢吃國內的保健食品,因為從上游到下游,有原料廠、半成品廠、成品廠等,可能出錯的環節非常多。
我在某家公司上班時,老闆要我開發日本的珊瑚鈣去電視台賣,但第四台抽很凶,利潤非常少,因此成本要壓到非常低。我們用了很便宜、一公斤只要四十塊錢的碳酸鈣,再加上一些染色、色素、有的沒的東西進去,弄一弄湊成很像珊瑚鈣的東西,其實根本不是珊瑚鈣。
那時為了表現平衡酸鹼值,老闆還叫我在產品裡面加了胃藥!當時我真的面臨是要馬上辭職還是怎樣。沒想到這產品竟然還熱銷了好幾個檔期!
老實講,我昧著良心做,罪惡感很重!我想到買的那些人吃下去,他有健康需要,結果我卻讓他吃胃藥!我真的沒想到我居然成為那隻黑手!最後我還是受不了,離職了!
王聖寧的離開,並無法改變他的黑心老闆。保健食品這塊誘人的大餅,究竟暗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黑心陷阱?
「早上一杯精力湯,中午一顆綜合維他命,晚上熬夜加班時又一瓶雞精。」這是設計工作者徐蕙蕙的例行公事,「有時候工作忙起來,飲食常常不正常,怕體力、營養不夠,保健食品是最方便的選擇。」
每年近千億元市場幾成全民運動
徐蕙蕙依賴保健食品的習慣不是特例,而是現今很多台灣人的生活縮影。根據《今周刊》保健食品調查,高達九二.五%的民眾吃過保健食品,幾乎成了全民運動,並且有著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三十歲以下的民眾,高達四三.四%吃過保健食品。
這麼愛吃,吃出了近千億元的市場。根據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研究所針對保健食品市場所做的調查顯示,台灣保健食品銷售額二○一一年高達八九六億元,再加上從國外購入的,市場規模可能上看千億元,幾占全民健保總金額的四分之一;並且平均每年以一○%的速度在成長。
如此昂貴的投資,究竟是吃出了健康?或只是吃進了安慰劑?甚至吃成傷害而不自知?
陷阱一:檢驗大漏洞?
「血液變成綠色!」並不是動畫故事裡天馬行空的創意,而是真實發生在台灣肝病權威、台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許金川的病人身上。
許金川對外表示,這名中年男子為了補身,每天都吃號稱可以調節血脂,改善腸胃功能的綠藻營養補充品,三個月後檢查發現肝、腎都出問題,洗腎時甚至洗出綠色血液。經檢驗發現,該綠藻含有大量重金屬。男子花錢買健康,結果不但沒補到身,還換來終身洗腎。
類似的情節,國內外皆然。
一○年,美國環保團體「瑪蒂爾環境司法基金會」(Mateel Environmental Justice Foundation),針對美國十多家魚油公司提出訴訟,指十種廠牌的魚油、魚肝油、鯊魚油或鯊魚肝油等營養補充品,含有有毒的工業化合物「多氯聯苯」,其中竟有保健食品大廠GNC與Nature Made。○七年,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也抽查發現美國最大的魚油製造公司 Omega Protein所生產的魚油,竟然含有農藥DDT及多氯聯苯。
○六年,國內的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與清華大學化學系綠色質譜實驗室,針對國內九種市售品牌魚油進行檢驗分析,均發現微量戴奧辛。其中價格最高、每瓶售價一二○○元,從加拿大進口的金鮫鯊魚肝油膠囊,戴奧辛高達二.五四皮克–TEQ/克脂肪,超過歐盟及我國管制標準。
綠色質譜實驗室主持人、清大化學系教授凌永健表示,魚油類產品原料多來自長年生的大型深海魚類,因為位於食物鏈的最末端,體內最容易囤積環境中的戴奧辛、重金屬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於是,許多人因此改吃起海狗油,「驗都不用驗,閉著眼睛都知道一定含有重金屬。」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搖搖頭說道。「海狗在食物鏈當中位於魚類的更上層,重金屬汙染只會更多;並且科學家也已經在北極熊身上驗出這些毒物,北極熊的食物來源就是海狗,海狗怎麼可能沒有毒?」
檢驗制度有漏洞可鑽吃補變吃毒
「為何檢驗會有漏洞?」食品工業研究所檢驗中心副主任張惠淑表示,可能是樣品不同批,所導致的抽樣誤差;或因檢測物質含量低,由於偵測極限,當檢驗方法不同時,檢測結果也就不一樣。
「有時候檢驗證明可以『補考』,」台大生化科技系教授潘子明指出,「第一批貨如果沒過,再補送第二批,如果過了,就用第二批的檢驗報告去cover(掩蓋)第一批貨。」
無論什麼原因,其結果都是讓民眾「吃補」瞬間變成「吃毒」。(未完待續...)
但是,市面上的保健食品,我幾乎沒買過,我都是去找自己信賴的原料,然後送去工廠,請他們用小量生產的方式做給我。有做過藍藻、Q10什麼的,家裡十幾個人吃就夠了。麻煩歸麻煩,但這樣我比較放心啦!
像我之前在原料廠工作,公司就是西班牙原料進十公斤,又同時進口大陸的原料五十公斤,然後給你看西班牙的檢驗與進口證明。你下游廠就買回去了,你如果沒有作檢驗,就根本不知道他把原料掉包了,用大陸的原料給你。
又或者,有些廠商會讓大陸次級原料坐船旅行到日本,然後宣稱是「日本進口」,有時候他們還會在日本、美國設立紙上公司,你根本也查不出來。
從美國跟大陸進的價格差那麼多,你想想看,怎麼有辦法去買到全部都是進口的原料。就跟塑化劑一樣,天然的與合成的,價格差這麼多,但是大家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用那麼便宜的價格去買。
下游大廠跟上游原料廠進貨時,一開始合作,品質可能都OK。但是當配合一段時間、數量愈來愈大時,大廠會跟原料廠殺價,原料廠不敢說不,於是,可能接下來原料濃度就沒有這麼純了。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品管單位,所以我對品質非常在乎,而且我本身就是使用保健食品的族群,結果到了每個工作,卻發現不是這樣,品質常常被犧牲。
我不大敢吃國內的保健食品,因為從上游到下游,有原料廠、半成品廠、成品廠等,可能出錯的環節非常多。
我在某家公司上班時,老闆要我開發日本的珊瑚鈣去電視台賣,但第四台抽很凶,利潤非常少,因此成本要壓到非常低。我們用了很便宜、一公斤只要四十塊錢的碳酸鈣,再加上一些染色、色素、有的沒的東西進去,弄一弄湊成很像珊瑚鈣的東西,其實根本不是珊瑚鈣。
那時為了表現平衡酸鹼值,老闆還叫我在產品裡面加了胃藥!當時我真的面臨是要馬上辭職還是怎樣。沒想到這產品竟然還熱銷了好幾個檔期!
老實講,我昧著良心做,罪惡感很重!我想到買的那些人吃下去,他有健康需要,結果我卻讓他吃胃藥!我真的沒想到我居然成為那隻黑手!最後我還是受不了,離職了!
王聖寧的離開,並無法改變他的黑心老闆。保健食品這塊誘人的大餅,究竟暗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黑心陷阱?
「早上一杯精力湯,中午一顆綜合維他命,晚上熬夜加班時又一瓶雞精。」這是設計工作者徐蕙蕙的例行公事,「有時候工作忙起來,飲食常常不正常,怕體力、營養不夠,保健食品是最方便的選擇。」
每年近千億元市場幾成全民運動
徐蕙蕙依賴保健食品的習慣不是特例,而是現今很多台灣人的生活縮影。根據《今周刊》保健食品調查,高達九二.五%的民眾吃過保健食品,幾乎成了全民運動,並且有著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三十歲以下的民眾,高達四三.四%吃過保健食品。
這麼愛吃,吃出了近千億元的市場。根據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研究所針對保健食品市場所做的調查顯示,台灣保健食品銷售額二○一一年高達八九六億元,再加上從國外購入的,市場規模可能上看千億元,幾占全民健保總金額的四分之一;並且平均每年以一○%的速度在成長。
如此昂貴的投資,究竟是吃出了健康?或只是吃進了安慰劑?甚至吃成傷害而不自知?
陷阱一:檢驗大漏洞?
「血液變成綠色!」並不是動畫故事裡天馬行空的創意,而是真實發生在台灣肝病權威、台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許金川的病人身上。
許金川對外表示,這名中年男子為了補身,每天都吃號稱可以調節血脂,改善腸胃功能的綠藻營養補充品,三個月後檢查發現肝、腎都出問題,洗腎時甚至洗出綠色血液。經檢驗發現,該綠藻含有大量重金屬。男子花錢買健康,結果不但沒補到身,還換來終身洗腎。
類似的情節,國內外皆然。
一○年,美國環保團體「瑪蒂爾環境司法基金會」(Mateel Environmental Justice Foundation),針對美國十多家魚油公司提出訴訟,指十種廠牌的魚油、魚肝油、鯊魚油或鯊魚肝油等營養補充品,含有有毒的工業化合物「多氯聯苯」,其中竟有保健食品大廠GNC與Nature Made。○七年,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也抽查發現美國最大的魚油製造公司 Omega Protein所生產的魚油,竟然含有農藥DDT及多氯聯苯。
○六年,國內的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與清華大學化學系綠色質譜實驗室,針對國內九種市售品牌魚油進行檢驗分析,均發現微量戴奧辛。其中價格最高、每瓶售價一二○○元,從加拿大進口的金鮫鯊魚肝油膠囊,戴奧辛高達二.五四皮克–TEQ/克脂肪,超過歐盟及我國管制標準。
綠色質譜實驗室主持人、清大化學系教授凌永健表示,魚油類產品原料多來自長年生的大型深海魚類,因為位於食物鏈的最末端,體內最容易囤積環境中的戴奧辛、重金屬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於是,許多人因此改吃起海狗油,「驗都不用驗,閉著眼睛都知道一定含有重金屬。」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搖搖頭說道。「海狗在食物鏈當中位於魚類的更上層,重金屬汙染只會更多;並且科學家也已經在北極熊身上驗出這些毒物,北極熊的食物來源就是海狗,海狗怎麼可能沒有毒?」
檢驗制度有漏洞可鑽吃補變吃毒
「為何檢驗會有漏洞?」食品工業研究所檢驗中心副主任張惠淑表示,可能是樣品不同批,所導致的抽樣誤差;或因檢測物質含量低,由於偵測極限,當檢驗方法不同時,檢測結果也就不一樣。
「有時候檢驗證明可以『補考』,」台大生化科技系教授潘子明指出,「第一批貨如果沒過,再補送第二批,如果過了,就用第二批的檢驗報告去cover(掩蓋)第一批貨。」
無論什麼原因,其結果都是讓民眾「吃補」瞬間變成「吃毒」。(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