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小心!吃進陷阱-保健食品吃補變吃毒 養生變傷身

陷阱二:黑心、劣質原料氾濫?

「為何檢驗出有問題的魚肝油全是進口貨?」凌永健解釋,這可能與國外進口的魚肝油比較「純」有關。他曾驗過一款台製的魚肝油,發現戴奧辛含量竟是零,原來膠囊裡包的是「純沙拉油」,難怪沒有戴奧辛。

這個令人哭笑不得的黑色笑話,一針見血地揭露出保健食品另一個大陷阱──黑心原料。

在藥房通路銷售長達七年、口碑不錯的壯陽保健食品「黃精」,日前被警方送檢驗發現,竟摻有威而鋼成分,還標示可天天服用。

保健食品摻雜西藥的情況有多嚴重?根據衛生署的資料(○四年到一○年),每兩件補腎滋養(壯陽)類產品當中,就有一件違規摻雜西藥;一般保健產品的西藥檢出率,平均也達三成(三三.五%)。

同時,大陸的劣質原料也攻占台灣保健市場。


「台灣的紅麴產品,原料八○%從大陸進口。」國內研究紅麴權威潘子明開門見山說。他曾實地考察大陸的紅麴米生產重鎮福建省古田縣,「工人光著上身,只穿條短褲,天氣熱,褲頭還溼了一大片。」潘子明解釋,因為紅麴生產溫度要很高,將近四十度、相對溼度也高達六○%。

「大陸原料生產環境不佳,發酵溫度、溼度沒控制好,很可能產生有毒的橘黴素。」潘子明警告,橘黴素是紅麴菌在熟米上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產物,具有肝、腎毒性,並可能致畸胎。

衛生署曾抽驗市售紅麴產品,其中原料紅麴米竟然一○○%都含有毒的橘黴素。而十七件紅麴膠囊、紅麴錠劑當中,也有八件,約一半的比率,被檢出含橘黴素。

大陸原料坐船過水馬上變進口原料

「常常一家所謂的生技公司才只有四、五個人,大陸便宜原料買進來,弄一弄就賣出去了。」潘子明指出保健食品的亂象。

廠商進口大陸廉價的次級原料,怕消費者知道,會偽裝成歐、美、日進口。「原料掉包也常發生,」王聖寧表示,自己工作過的公司,曾經同時向西班牙與大陸進口原料,下游客戶要求證明時,就秀出西班牙的檢驗與進口證明,但正式出貨給的卻是大陸的便宜原料。

還有廠商會讓大陸原料坐船旅行到日本,然後宣稱是「日本進口」,「有些還會在日本、美國設立紙上公司,你根本查不出來。」王聖寧說道。

越當紅的保健產品,越需要小心,因為明星產品吸引不肖廠商覬覦的機率也越高。以葡萄糖胺類產品為例,某家公司被查獲,為了取信消費者及賣場、通路商,竟直接偽造SGS等國內知名檢驗機構的檢驗報告;接著,迎合消費者崇尚國外品牌心理,在美國設立空殼紙上公司,標榜是全球知名營養集團;最後,再找來明星代言加持,狂打廣告。

甚至為了參選國家品質標章,偽造參與公益活動證明,將一千元的捐款證明單據,擅改為「捐款二十萬元」。


既然如此,選擇經過衛生署認證,產品上標有一般廠商未經核准不能使用的「小綠人」(健康食品標章),應該就可以放心了吧?

陷阱三:政府掛保證就真的健康?

但是當「小綠人」開始出現在口香糖、碳酸飲料的包裝上,可就不對勁了。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這些有疑慮的產品可宣稱自己是「健康食品」,但真正健康的食品如全穀、蔬果等等,卻不能自稱是「健康食品」,否則就要受罰,「這可能誤導民眾。」

目前國內共有二四五項認證有效的健康食品,政府規定只有獲得「健康食品」認證者,才可以宣稱功效,否則一律違法。董氏基金會曾抽查七十四件常見商品,發現十七件成分及營養價值有疑慮,如添加太多調味劑、膨脹劑、著色劑、香料等人工添加物。

例如,部分飲料添加了維他命C,就宣稱可以預防感冒,被列入健康食品,而不論其是否含咖啡因或其他添加物。前立法委員黃淑英質疑,「不少健康食品獲衛生署背書,但保健成分僅一點點,人工添加物反而多。」

有「小綠人」站台的優酪乳或乳酸菌類飲料,因聲稱「有助增加腸內益菌、增加腸道運動」的保健功效,而取得健康食品認證。但是,董氏基金會的調查卻發現,優酪乳、發酵乳等為了口感,添加大量砂糖或是高果糖糖漿。例如其中一款知名廠牌的低脂優酪乳,雖可以增加腸內益生菌,但要喝到每天建議量的四百毫升,就等於同時間也吞下了十一顆方糖。

民眾希望腸道健康的同時,卻不知不覺地攝取了過量的糖分,一利加一弊,是否還能稱之為健康?


健康食品審核流於形式罔顧消費者權益

現行《健康食品法》有個嚴重的盲點,就是對健康食品的審核,只考量單一或少數特定成分的安全性或保健功效,忽略整體營養價值。許惠玉表示,「食品中若某成分具特定保健功效,也不代表此食品符合健康原則,而應看對長期整體健康的影響。」

台北聯合醫院營養室主任、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聯合會理事長金惠民也說:「食物內各種成分有互相消補、抑制的作用,只強調單一成分,是否是真健康?值得商榷。」

此外,健康食品的審查過程也不夠嚴謹。曾參與審查的金惠民舉例,她曾經審查一件申請案,產品有兩個成分,A成分較具功效,B成分的功效不明顯,但廠商可能為了行銷策略而主打B成分。她如實地提出質疑,「我從沒收到任何答辯或解釋,再過一陣子,就看到這項產品掛了小綠人上市了。」

監察委員程仁宏指出,在提出衛生署對健康食品監督不周的糾正案時曾發現,廠商申請健康食品登記所檢附的專家報告,不同年分的實驗結果,及相關數據竟完全相同。

金惠民說,健康食品法規中所訂的「具有實質科學證據之功效」,十分含糊,廠商只要找學術單位協助做研究,並進行健康與安全性評估的審核,就可以向衛生署申請認證。若因不符合健康前提而被學者拒絕,還可另外找其他學者重做,但是,研究過程與學者評語卻完全不須公開,實在是罔顧消費者權益。

陷阱四:偷工減料、含量不足、功效打折

政府審查機制尚待改進,因此,先前傳出通過認證,宣稱可以抗氧化、降低動脈硬化風險、不易形成體脂肪的兒茶素飲料健康食品,竟然成分不足,兒茶素含量只有標示的三分之一,也就不足為奇了。

揭發此事的台南科技大學生活科學系主任張承晉表示,「兒茶素一公克要價高達一萬元,而且因為消費量遠大於生產量,本來要四分之一的濃縮茶湯,只好少放一點,用五分之一。」追求食物「零汙染」的江守山也表示:「我曾檢驗過七家大豆異黃酮原料廠,結果有六家的大豆異黃酮含量,竟然在標示值的二○%以下,換言之,五分之一都不到。」


老年人常用來緩解退化性關節炎的葡萄糖胺、軟骨素合成錠,因軟骨素成本昂貴,常有不肖業者以澱粉魚目混珠,有效成分含量只有標示的不到一半。

有益者少有害者多既傷荷包又傷身

台北市法務局就曾經抽驗發現,市售的葡萄糖胺口服液中,葡萄糖胺鹽酸鹽含量低於標示的多達四分之一,「偷最大」的足足比標示少了八成六。諷刺的是,該加的捨不得加,不該加的卻很大方。抽驗也發現,葡萄糖胺的鈉、糖精、防腐劑等添加物都過量,其中鈉含量過高的件數,也高達四分之一。

保健食品的「高報酬」與「低風險」,強力誘惑著不肖商人,如飛蛾撲火般前仆後繼設下黑心陷阱,加上政府怠於管理,市面上三千多種保健食品四處流竄,有益者少,有害者多,民眾必須提高警覺,以免既傷荷包又傷身。

4大黑心陷阱 吃進傷害不自知

陷阱1
檢驗大漏洞、吃補變吃毒
綠藻、魚油、魚肝油檢驗出戴奧辛、DDT、重金屬;紅麴含橘黴素。

陷阱2
黑心保健食品,養身變傷身
壯陽保健食品含威而鋼;鈣片加胃藥;大陸次級原料高價賣;80%的紅麴原料來自大陸,橘黴素恐怕吃下肚。

陷阱3
政府認證的健康食品最健康?
優酪乳等政府認證的健康食品,糖分、熱量卻過高,健康食品反而不健康。

陷阱4

偷工減料、含量不足,功效大打折
兒茶素含量只有標示的三分之一,大豆異黃酮更只有不到20%,功效大打折扣。

《今周刊》保健食品問卷調查

全民瘋保健,越年輕越愛吃

Q1.請問您吃過保健食品嗎?
超過9成國人曾食用保健食品

單位:%
是92.5
否7.5

Q2.服用保健食品的年齡分布。
食用保健食品者逾8成為40歲以下年輕人

單位:%
51歲以上 5.6
30歲以下 43.4
31~40歲 37.5
41~50歲 13.5

Q3.請問您一天最多曾同時服用幾種保健食品?
至少7成民眾每天吃2種以上保健食品

單位:%
1種 31.2
2種 40.3
3種 17.8
4種 4.4
5種以上6.3

Q4.請問您最近一年內服用過哪些保健食品?
維他命是民眾最常服用的保健食品

複選,單位:%
維他命70.3
益生菌(乳酸菌…) 24.8
雞精 23.2
礦物質(鈣/鐵/鋅?) 22.4
綜合營養類 13.2
魚油類 12.4

Q5.請問您最近吃過的保健食品,您會食用是因為它的什麼功效?
近6成民眾為補充體力服用保健食品

複選,單位:%
補充體力 59.9
增加免疫力 54.0
改善腸胃功能 19.6
養顏美容 18.6
保護肝臟 17.8
保護眼睛 15.3

Q6.吃葡萄糖胺可以補充骨本、預防骨質疏鬆?
超過6成民眾誤認為葡萄糖胺可改善骨質疏鬆

單位:%
是61.1
否38.9

Q7.只要是保健食品,政府都有認證、把關,因此都很安全,可以放心吃?
過半民眾不信任政府認證

單位:%
是47.5
否52.5

註:有效問卷數:2781份
執行方式:網路問卷
執行單位:《今周刊》&波仕特(Pollster)線上市調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