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與疾病(下)

滾石不生苔

有人說,年老了不需要學新東西,其實錯了!越到老,越要去學,這樣腦子才不會生鏽。汽車久放不開會生鏽,腦子長久不用也會生鏽遲鈍。常用腦子的人,相對的腦子靈活,很少會得癡呆症,而有些人過當的使用腦力,也會癡呆,就像樹,耗損了過多的水分容易枯萎。人的大腦或小腦萎縮,就會影響記憶力。有的人經常丟這忘那,是因為大小腦使用過當,耗損腦力。

會用腦的人,使用非常合理,反而可以做很多事情。反之,有人做一點事,腦力就超負荷,此因使用腦力、體力和心力,都有一定的訓練過程。
 
知道生命與健康的重要,以及使用體力、腦力、心力的尺度,回過頭再來控制情緒,情緒控制好,就不會上火,不致引起身體各種疾病。

氣滯血瘀

疾病分為兩種,一是血質性,一是氣質性的病。血質性又分功能性及病變性。舉例來說,生氣會肝氣不疏,或胃氣不疏,或肺淤悶,是屬於氣質性的病,尚未形成血質性的病。情緒的瞬間起伏,對身體產生的氣質性作用及障礙,稱之為氣滯。
 
當人生氣、情緒起伏,會產生心臟、肺部、肝臟、胃部不適,有時候連腎臟都會感覺不舒服。受驚嚇時,腎臟後面會有疼痛感,但上醫院去檢查,卻驗不出任何血質性的問題,這代表尚未形成實質性的病,只是氣質上的問題。
 
中醫所謂的「氣滯血瘀」,其實是兩種病。因氣滯而導致的血淤,就好比流動的河水與封閉性湖泊的湖水不同,湖水是死的,不流動的,那種水不能喝;流淌的河水則能喝。這兩種水,差別在於一是死水,一是活水。
 
血液如河流,在人體內如果通暢無阻,就不會形成病變,水長久不流通,會形成水質改變,對人體有毒,血液亦然。
 
中醫說,「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意思是說,血靠氣來推動,也就是氣帶血行。若氣滯血瘀,久瘀則成病變,成為血質性的病。
 
從中醫角度,可以了解血及氣的關係,西醫則只知血不承認氣,變成兩種不同論調。這只是目前大致的分類,氣質性的病好理解,血質性的病可能比較不好理解。
 
血質性的病有兩種,一是功能性,一是病變性的病。病變性就是細胞性的病,像癌細胞是屬於一種細胞的病變,它會吞噬正常細胞,減弱細胞功能,但臟腑、器官本身並沒有基本的改變。
 
功能性的病,如糖尿病,是器官的功能已產生障礙。所以病變性的病,比功能性的病容易修復。有些人心裡不平衡,認為自己得的不是癌症病或絕症,為什麼別人癌症都練好了,而自己練功兩、三年甚至十年,病還不好?即多半因它是功能性的病。
 
簡言之,癌症是屬於細胞的病變,至於它如何形成,則無法用幾句話說清楚,只能說它在練功的炁化過程中,很容易就被殺死。
 
不過,練習養生技術有三種程度的火侯,分別可用紅火、紅藍火、藍火來代表,只有練到爐火純青的藍火狀態,才能殺死癌細胞。 
 
體內氣機運行強,並不代表不會生病。現在人三十歲就開始生各種各樣的病,古人在五十歲左右才開始生病。過去的人沒有這麼多過重的物慾、私心,情緒起伏不會太大。現在生活條件提高,人的情緒起伏卻非常大。物質太豐富了,人的佔有慾及私慾太強,什麼都想變成自己的,又不見得有能力達到。怎麼辦?只有靠拼命爭了!
 

知足者常樂

爭什麼?爭有和沒有、多了或少了什麼東西。為什麼不爭健康?不爭比別人活的健康一點,快樂一點,充實一點?不要老是爭自己得不到的東西,把全部的生命都放在物上面。

人有了溫飽,進而應該調節生活,生活充實之後,更有餘裕時間,應該著重於人本身,從待人接物到修身養性,一方面加強做人的圓融,同時可以潛移默化,正面影響周遭的人。

 
總結來說,為了善待自己的身體,擁有健康,每個人必須了解控制情緒的重要,以減少生命消耗,避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