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下篇)



有關四時,從內入手;就是從四臟,也可說從五臟開始。第一先把心、肝、肺、腎這四臟,依四季調節,把這個環節調節好之後,其次再搭配飲食,中央戊已土,是脾胃,脾胃就是有關飲食。人體也有主要和次要之別,都有順序,叫做律,可以說叫法,沒有這個律、法,不可亂走,亂走就會迷路。
 
有方向、帶指南針也未必管用,因為看到方向,未必能到達目的地,方向不是路。不要把身體看成很簡單,也不要看成很複雜,簡單與複雜,在於自己有知還是無知。
 
知識可以去學,不想學又想貪圖簡單,勢不可能。凡事由繁入簡,前期學習過程很苦,但日後遇到問題,發現不單知道方向,還有能力,知道路怎麼走,隨知識成長,懂得控制情緒。
 
智慧常照,又稱智慧關照,如果不瞭解自己、自己的個性,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解自己,卻想瞭解、關心、或想改變別人,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不想改變自己,只想改變別人,自己的傷害會更大,這就是平常為人處事、待物能力的差別。
 
得病機率多少,在於實際生活歷練。承受力大的人,如果不是很執著,活七、八十歲不難,要他們為一百塊錢吵架倒很難,因為看開了,不值得。如何理智下來?就是要時時去想:到底自己的承受力如何?瞭解自己的執著在哪兒?起爭執時,臉上堆笑,五臟六腑卻在翻騰,皮笑肉不笑,那也不行。現在的人越大越虛偽,人若自承虛偽,矯正也就不難。
 
有些人平時見人就笑,卻得肺癌。開朗的人,怎麼得了肺癌?肺癌跟什麼情緒有關?憂悲。情緒的變化,豈能用臉代替?臉是虛偽的,並不真實。不過,憂鬱的人,若能給別人一個笑臉,也是很難得,也算是行善,起碼這樣的人雖不利於己,至少還有利於人。若整天掛著一張苦瓜臉,或臉上寫著一副別人欠你錢多少錢似的表情,那更是苦上加苦,不利人也不利己。
 
如何從虛偽中找到真實的自己,叫表裏如一。表裏如一,即很容易控制自己情緒起伏,否則時間一久,自己還誤以為自己很有承受力,其實只是忍住一時之氣。很多人的臉霎時間一陣紅、一陣白,氣血明明大變,臉卻還保持著笑容,也有好多人臉笑,並不是真笑,這種笑,其實是外傷轉到內傷,內在的傷害很大。
 
不能光說控制,要談談如何釋放自己。先從理解觀念開始,觀念理解不了,笑與不笑一樣,都帶給別人不利,不利人也不利己。笑容掛在臉上,只是表示稍有一點成熟,對自己卻是一種虛偽。
 
穩定的情緒要如何表達?還是從情緒上開始入手,回到飲食跟四季的搭配上,逐步緩解。
 
第一是情緒,第二從飲食,第三步再對應四季變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舉例說,廣東人喜歡煲湯,不分四季都吃煲進補。然而身體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補,人虛不受補,太強也不行補,人不能靠外在的東西,要靠自己內在的調整。
 
從內在、主觀調整,不必好高騖遠,建議從自身情緒、觀念上開始入手,再由淺入深,從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再到四時的變化。前著「生命自救法門」一書中,曾繪有一個四時變化表格,十分簡單,可以參照。
 
不過,上述表格不可隨便亂用。身體好的人,可以適當採用,病人則不可亂用,急於求成。中醫大夫看診開藥,會告訴病人吃東西的忌諱,但現在人恨不得七天就成為膳食專家,市面上各種有關食療的書,又五花八門,建議大家,有些書真的得丟到一邊。學食補,就從「皇帝內經」開始,從天時、地利、人和的知識,去瞭解人是什麼。
 
每個人從小到大吃的食物,就是他最好的食物。南方人米食、北方人吃的麵食,身體吸收早已對應。外國人吃中國餐就不大適應,雖可偶爾嘗試,叫他天天吃,可就吃不消。中國人若天天吃漢堡,他還是要外加一包速食麵,因為需要中國的味道。
 
這個例子,說明腸胃有識別性,從南到北,四川麻,湖南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身體的需求跟從小的飲食有很大關係,照著這樣的飲食走,基本上心、肝、脾、肺、腎五臟的協調已經養成,所以建議吃原始的、從小到大吃的飯,不偏食,這就是補。
 
勿刻意去補,真正的補,不是靠食物。整天喝燕窩、天天吃魚翅,就不得癌症?追根究底,跟情緒有關。情緒上的漏洩,傷害驚人。驚恐一夜可以白了頭髮,笑可把人笑死,氣也把人當場氣死,這種漏泄是致命的漏泄,瞬間之事。
 
人的飲食有極限,吃飯能吃多少?吃飽了,多一口都會吐出來,說明飲食有局限,而情緒沒有極限。
 
控制情緒,要從生活中對人、事、物的承受力開始,平時得多加練習。教人做人最難,每個家庭做人的基礎不一樣。練功時要靠心性,心性缺陷越多,越缺少承受力,遇到問題,情緒即會起伏。如果沒有某個缺陷,能做到某件事,有能力,就不會有情緒的起伏。即使有,也會很小。就怕不會、不能面對,才會有情緒起伏。
 
如果有想不開的問題,想想老人家,找一位與父母同年齡的人,跟他聊一聊,聽聽看他有什麼過不去的。父母尚健在,就向父母討教,他們健在的智慧。長壽的人,總有長壽的長處、優點,短壽的人,自有他短壽之處、缺點,重點皆在能否把心情、情緒拋開。
 
對事物的執著的人,容易受傷害。「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一個人好不容易養一匹馬卻走失了,大家勸他,他說不用勸我,這不一定是壞事。塞翁是想得開的人,放得下。過幾天,這匹馬帶著十幾匹馬回來,大家都說:「這馬真通人性,真懂事。」但塞翁把得失看的很開,認為這不見得是好事,他說:「來了這麼多的馬,牠們吃也把我吃窮了,人還不夠吃呢,哪有那麼多食物餵牲口?」塞翁知道人和牲口的差別。
 
勸想不開的人,回家將「塞翁夫馬,焉知非福」八個字貼在牆上,常常提示自己,在得失上不要太執著。一般人把物看的很重,容易計較,因而很容易情緒起伏,要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