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上篇)

說個故事:曾有學員到山區遊玩,突然天氣變化,山嵐四合,前路茫茫,幸好找到一位當地農民作嚮導,領他們走出迷路。脫困後,這個學員說:「其實我們知道方向」。農民則很不客氣的回說:「你知道方向,但你並不知道路」。
只知方向,卻不知路,並不能走出迷津。

方向和實際的路,有很大差別。路非方向,方向是一個確立座標,是直線的,實際的路,卻是彎彎曲曲、有起有伏。
過去四象、五行、八卦的對比,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去建構,沒有一定知識,所謂四時和陰陽的搭配,四時用四象來代表等,就好像天方夜譚,另類語言。其實這些是生活知識,是一些方法或理論,目的是幫助大家進一步理解。
四季對應人的哪個臟、哪個腑?春指肝臟,夏指心。東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已土,這些知識,不但有關四象,還牽涉五行,譬如南方屬火,顏色是紅,北方壬癸水,屬黑等等。過去還有什麼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之分。
曾經學過相關知識的人,對這些可能有一些概念,對從未學過的人來說,其實也不用刻意細分的這麼複雜。學問講的再好,不知道路,跟只知方向一樣無用,知道應該怎麼做才最實際。
就養生而言,人體各個臟腑,一年四季的承受力不同,冬天寒冷偏肉食,夏天偏清淡。五味的對應,酸甜苦辣辛,是調節臟腑之用,人是否有按照正常身體狀況去調節?出現不正常情況,是否知道一定的醫理和相生相剋用法?
養生是人身體的實際整體結合。罹患心臟病時,不能吃過鹹,肝病、肺病等,不同的病,需要注意的五味也不同,某一臟出了問題,相對的,對某一味新陳代謝能力就會降低。
五味對人有抑制,同樣也起興奮的作用。適時食用適當食物,能調節人體。然而,食物能否真正解決人體健康問題?答案是不能。人吃糟糠、醃菜會生病,天天吃滿漢全席,也會得癌症,為什麼?關鍵實在情緒。情緒會帶給人很大的漏泄,修身養性即是告訴人如何彌補這個漏泄。
過去經典裏,有塵埃和智慧的用法。塵埃就是不能看開一些事情,放不下。同樣面對事情,會採用什麼樣的觀念和心態,取決於每個人。
前著中曾提到,情緒、飲食是對人體健康的兩大傷害,情緒居先。四季對應的情緒有喜、怒、憂、思、悲、恐、驚,要在生活中控制情緒起伏,方法其實就是如何面對世俗的欲望,亦即面對塵埃,塵埃即人的欲望。
欲望大部分是物欲,並非對人。如果尊重人,絕對不會太在乎物。反之,如果尊重物,絕對不會尊重人。這種選擇只有一個,不會既尊重人又尊重物。人和物之間,有很大的矛盾和衝突,一為本,一為末,一南一北,端看選擇何者為主,絕無只知南、不知北之理。
很多人不知人、物的差別,平日無事時還看不出端倪,有事時,才能看出真正目的,是為人還是為物。比如說,夫妻間說話,有一種口氣是:『去把皮包給我拎過來!』,另一個說法則是:『能不能幫我把皮包給拎過來?』,一是商量口氣,一是命令口氣,前者就會造成生活中的是非。
這些生活小事叫塵埃,或者叫塵,點點滴滴都是陋習,看起來不起眼,但起心動念,都會產生情緒的變化。
如何減少情緒起伏變化?須先知修身養性所對應的對象,第一是人,要知道人是什麼組成的?第二,天地與人體的對應是什麼?比方說,正常人皆知冷暖,夏天穿棉襖,冬天穿背心汗衫,就是不協調,除非傻子才無法辨別。
做人從內到外,有主觀和客觀因素。四季變化有一個客觀規律,人的主觀意識該如何控制?四季規律不變,但人善變,那麼人如何才能活得長久,減少疾病障礙,減少得病機率,或減少得病的症狀?同樣生病,感冒和得癌症大不相同,一者要命,一者只是暫時難受,豈能同等對待?

內在的五臟六腑,要去瞭解它們的功能,這些知識並不難,難在現在人不願意去學,雖然天天面對自己,卻不瞭解自己的構架。不願學習基本知識的人,跟他的觀念有關,觀念則與智慧有關。
智慧是知道:該以何者為重。以人或物為重?遇任何情況,都要提醒自己。有個學生把我這句提醒寫在紙條上,放在隨身錢包裏,一遇到抉擇,就把錢包掏出來,拿著「以人為重,以人為本,以物為末」這句話,對照一下,情緒馬上緩和,就像定心丸。遇到情緒起伏,不妨試試,此法十分管用。
人不務實,外表再華麗,權與勢再大、再高,都不代表自己,是空心的。空心和實心的人有何區別?空心一吹就動,一煽就動。一是氣球,另一是鉛球。實心的人能務實,不會受是與非影響,會理智下來,能放下,分出人和物、本與末,腦子會很清晰。
遇問題時經常失控,是有得失心、是非心,這兩者太放不下。如果瞬間能把這兩者放下,相對的,就能把人拿起來,以人為重,很容易判斷一件事值與不值,這是價值觀的選擇。但是,一般人經常認為,人是最無價值的,輕易就可糟蹋自己,隨隨便便揮霍自己,何況顧念健康?有人甚至把生命排於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