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與化解不當的情緒?

很多人都知道,負面情緒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但是在遇到問題時,一還是很容易被負面情緒所影響。
 
情緒是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想減少情緒起伏對身體的傷害,需要用正確的方法化解,而化解情緒的方法,則源於智慧的運用;就像唸書一樣,要用什麼方法解決數、理、化等不同範疇的種種難題?用的是公式!
 
生活也有公式,就是「以人為本」。但在實際生活中,當週邊問題不斷出現時,「以人為本」的公式和與此相關的知識,能不能使用得當,是化解或增加情緒起伏的關鍵!如果使用得當,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如果使用不當,一個簡單的問題,會變成兩個,兩個變成四個,只因問題被延伸了!
 
「以人為本」首重健康。健康從哪裡開始?從心靈開始。在三十年前,人與人溝通很容易,因為與人相交重的是坦誠與實在;反觀現在,當生活都進入小康水準後,人與人之間卻變得不實在了,為什麼?因為物慾的膨脹,讓人迷失了人生方向。一但迷失了方向,人的精力便開始放在互相爭鬥上!鬥不過怎麼辦?就百忍成金了。忍字心上一把刀,將這些隱忍下來的東西,一個個往肚裡吞,像吞牙籤一樣;久而久之,開始在體內滋生出各種各樣的刺,再遇到事情就會痛、會委屈;不論表面裝飾的多平靜,就怕心裡存著那麼多的不愉快,久了又說不清楚;一肚子苦水,最後累積成瘤,再從瘤激化成惡性瘤!
 
人什麼時候才能平靜下來?當有能力掌握人、事、物的分寸和次序,明白其中的利與弊時,凡事就能看開了;心緒也就不會被是非、得失所牽動而起伏。很多人分不出是與非來;有時以為自己分清楚了,其實都還存有負面想法。一路教學下來,我花最多時間幫學生們解惑,解哪一方面的惑呢?就是負面想法的惑。
 
「看人是非己先非」,如果用負面的想法看事情,第一個受傷害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如果將對方的不是當成自己的不是,等於用情緒來傷害自己,這是自殘的行為!人要學會慈悲,慈悲應該從自己開始,知道如何對自己慈悲才能對別人慈悲;學會愛護自己,才能愛護別人;懂得善解自己,才懂得善解別人;一切都從自己開始。
 
「教不嚴,師之惰」。我教學一向很認真,目的在修正學生的觀念,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要先從改變心性著手,也是從觀念的修正開始。有一次我到內蒙的農村家吃飯,他們上了一碟小菜待客,因為那裡的菜很稀少,都用鹽醃過保存,味道很鹹,我一筷子夾下去,放在嘴裡才知道吃這一口菜,就跟吃鹽差不多,但又不能叫人看出來,就先嚥進肚子裡再說吧!第二次再夾的時候,就知道先甩一甩,把鹽甩掉了再吃。在內蒙肉多菜少,能端上兩盤菜待客,就算是鹹菜,都非常珍貴,這時就要學會理解;不管是貧是富,吃進去的都是一份辛苦,是當地人的感情,是一份待客的敬意;要學會善待這一份敬意,尊重別人的付出。
 
當我們在生活中看到問題時,要學會怎麼去理解、怎麼去思考,懂得善解人意!思考問題有兩個方向,一個正向,一個逆向;看人順眼時,怎麼做你都喜歡;看人不順眼,怎麼做心理都有障礙。與人相處就怕帶著不同的相,設想:十個人中有九個人你都看不順眼,相處時如何能保持心性的平和?減少情緒的變化呢?
 
對人生而言,只要把人、事、物的順序排列好,知道哪些是必須?哪些是餘富?當知道人生的基本需求是什麼時,超過基本需求以外,就是多餘的!既是多餘的,又何需認真計較?待人處世少了計較和抱怨,自能緩解情緒的波動,減少身體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