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孝的先決條件

為人子女應如何與父母溝通?是否順著父母的意願才是盡孝道?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試問一下為人兒女者,是否做到與人溝通時要以誠待人?以誠待人的基礎,是讓自己能被對方接納,所以無論是和自己的母親,或是和別的老人相處,就很容易打交道。

做子女的不能只單方面想到自己要怎麼做,變成了不是極左就是極右,一種情況是要求老人完全配合自己的想法,另一種則是完全按照老人的意願。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人和人之間的很多想法都不盡相同,連夫妻之間的想法也都不同。有些人嘴上說是贍養老人,但實際是給老人穿小鞋。老人一般是不聽閒言碎語的,但也有些老人常常多疑,而造成兒女怎麼做都不是;也有些為人子女的,無論老人怎麼做,都很難接納他們。老人和兒女雙方面,若平時都是很好相處的人,就不會有這種問題出現。

某人家中有個90歲的母親,行動不良卻不肯和子女住,也不願意去養老院,堅持一個人住老家終老,這位老人家在認知上已經脫離群體、脫離家庭,她之所以有這個想法、做法,應該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老人與兒女之間相處不好,兩代人之間有矛盾;也有可能是不想拖累子女;另一方面,是老年人的自我意識太強,由此可知,父母雖然歲數大了,但不會失去做人的自主性。

孝順父母的先決條件,要以對父母生命長短的影響,來決定盡孝道的做法,舉個例子,有人孝順父母,就給老人買一座金屋,但老人住著心裡不舒適,住進去只活了二年,就走了;有人因為父母喜歡草屋,就買了個草屋給父母,父母住得很歡喜,多活了二十年,這兩種做法,出現父母生命長短不同的結果。

對父母盡孝,要能讓父母舒心,生活平安喜樂,如果住在金屋,心裡上很不舒適,甚至感覺很不自由,不平安喜樂,那麼對老人家來講,從心理到生理上都會造成一種危害。所以孝敬父母的做法,在於對他們的生命是有益而非有害,如此才能稱其為孝道。
簡而言之,對父母有益的做法稱為孝道,對父母無益、不利的做法就不是孝道而是損道了。

兒女對父母盡孝,是要能幫助父母,而不是給父母設置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