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成年子女的事情,應該以甚麼方式和心態去面對與處理?

學員提問:

請問師父:孩子如果已長大成人也做事多年,結婚時,所有事宜應該由年輕人自己處理,還是也得由長輩做決定才是?父母對成年子女的事情,應該以甚麼方式和心態去面對與處理?

師父開示

「孩子如果已長大成人,結婚時,所有事宜應該由年輕人自己處理,還是也得由長輩做決定?」這要看年輕人成熟的程度。如果孩子十九歲就結婚,你們認為該怎麽樣?二十五歲?三十歲或五十歲結婚呢?有些人結過婚,有這個經歷,也就是經驗。做父母的總比兒女有經驗,你要是結過婚,第二次就不用父母操心了。

大多數兒女是第一次結婚,一般來講還年輕,閱歷不多。參加過別人的婚禮,不代表就了解整個婚禮從頭到尾的運作。過去為什麽父母要做決定,這是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父母有經驗,也是經歷過的人。

一般年輕人結婚時,差不多是半個「發昏」,因為沈浸在另一種狀態中,辦婚事就像「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大多數的事情由父母來幫助做決定,是最好的選擇。除非做兒女的獨立性很強,比父母的能力還強,但能力強不是隨性。有的人很隨性,喜歡做主,但花的不見得是自己的錢;父母花錢,買的東西多,場面大。

父母給孩子辦完婚事,孩子結完婚,父母就有心思了,什麽心思?人家在你結婚時幫助了你,幫助完就完了嗎?父母要把別人幫助事情,做過的事情做個記錄,當別人有類似的事情時,做父母的同樣要去做回報,這是正常的情形。而不是像有些年輕人結完婚,高興完了,參加的人也不管了,愛做什麽做什麽。

一般的婚禮,大多數人都會送禮物有一些表示,這跟感情輕重有關,有的人是跟父母,也有的是跟年輕人,大多數父母的關係多於年輕人的關係。感情重的會在財力上多出一點,表示自己一份心意,兒女結婚,大多數來賓是父母的關係,親屬的關係,而且大多數是看在父母的關係上,做兒女的只是一個承受者,而不是付出者。參加婚禮大多數都會付出一定的表示。做兒女的如果自己操辦,要看資金是否足夠。

成年人想到的是以後的事情,而不是現在的事情,而大多數年輕人只想到當下的開心和高興,而不會想到以後怎樣回報其他的人,這樣就應該由父母做決定,這是成熟的做法。

年輕人常常考慮不周全,會把很多事遺漏,造成與人交往的不平衡。所以,以什麽樣的方式辦婚禮,我認為個別的年輕人可以自己做主,有父母在的時候,一般大多數年輕人要由父母做主,多聽父母的建議去做,這是最穩妥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