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為人父母者的一堂課(下)

更進一步,甚至可讓孩子照顧病人。如果孩子常照顧病人,他就會從病人的表情、體態,感受到病的痛苦。這時引導他:「要不要提前學一些方法和知識,未雨綢繆?」這樣,孩子長大後,遇到健康的災難時,就不會束手無策,因為他已經提前學了方法,有了準備。孩子有健康的學習與準備,將來無論走到哪裡,他都很有自信,甚至自豪。這是平時要訓練的。
 
「前人之鏡,後人之師」,遇到障礙,若能夠經常聯想:人生規則是什麽?是否讓人警惕:一定不能重蹈覆轍?看到街上乞丐,大家都會警惕自己,要勤奮工作,努力生活,不希望像乞丐一樣無家可歸,說明大家都有這個警覺意識。但是,唯有一個意識,大家從未自我警覺,那就是健康的意識。
 
從小,就要常以病人和生命出現問題的人來提示孩子。比如藉撞車、意外事故,都可以引導孩子懂得因果,不要認為那些意外是偶然事件。如果孩子懂得那些事故都不是偶然的話,就會提醒自己不要做壞事、傷天害理,以免將來遇到意外災難。
 
不管是身體得病,還是天災人禍,都不是偶然,是必然,只是人沒有意識到而已。為什麽事情發生那一刻,不是別人,而是你剛好在那裏?為什麽是你生病?不是其他人?不要總是顛倒過來問:「為什麽是我?」「為什麽不是你?」只有無知的人才老是問同一問題:「為什麽是我?」
有智慧的人會問自己:「為什麽會發生?」他會找原因,從原因上去改變,改變因就是改變果,這是懂得因果關係。學會正確做人之法,就是要改變因果,做一個好人、健康的人、長壽的人;做一個有追求、對得起家人的人,其實並不難。
 
如何善誘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不過,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到,就很難引導孩子了。導正孩子觀念,需要有健全的知識,不能只憑支離破碎的知識。
人人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自己知不知道如何成龍成鳳?不能像中樂透獎,全憑機運。
 
然而,有時父母不見得事事都能做的比孩子還好,但起碼父母應該知道,孩子必須具備什麽做人條件,

將來才能成為什麽樣的人。父母有這樣的認知,教育孩子也就綽綽有餘了。如果父母只一心想讓孩子成龍成鳳,
卻不懂得孩子必須要先具備什麽樣的條件,那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就只是妄想。
 
簡而言之,父母引導孩子並非難事,關鍵在於父母對正確做人的知識,要有全面性的了解,越早建立
孩子以生命、健康為重的正確價值觀、責任感,對孩子幫助越大。若等到孩子成年後才想亡羊補牢,往往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