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猜拳輸了大哭鬧!父母:真可愛…
保持內心的平和,來自於面對人生各種困難的能力,能力愈高,化解力愈高,事情能解決,內心自然平和,一個平和、寧靜的心靈,能為身體注入喜樂的良藥,保持身心舒暢,即養生的根本做法。
養生並非老人家的事,從孩子小時就該培養,因此我們教導孩子面對人際關係、挫折、獨立…此類的議題,遠比在乎孩子學業是90分還是100分更為重要。
今天這篇是棉花糖老師想要談談,猜拳猜輸的孩童…
艾文的活動力很高,很喜歡得到獎賞,有一次,我們在玩說英文句子的遊戲時,他輸了,通常這種時候,
為了再給孩子一次機會,但也為了整體遊戲的公平性,我讓孩子跟我猜拳,如果他贏了,可以讓他再說一次,
這次的猜拳猜了兩次,很不巧的,他都輸了。如我預期他準備開始大哭大鬧,於是我快點給他一些信心喊話:
「就像你知道的,玩遊戲就是有輸有贏,我記得你上次贏得很漂亮,這次沒有關係,我知道你是很勇敢的小孩,
不會這樣就大哭的,對不對?」見他收起了眼淚,課堂才得以繼續進行,畢竟還有其他20個小孩,老師要做到
面面俱到不容易,他的事只能下課後再做後續處理,記得第一次他又氣又哭又鬧…
其實不僅在課堂上是這樣,下課時候,或在別的老師的班上也是這樣,玩輸了就把別的小孩的玩具丟掉、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他,他用著很嚴肅的口吻要求對方跟他道歉一百遍。小朋友之間都不喜歡他。側面了解,他跟父母的感情都很好,尤其媽媽真的凡事都會讓他,就像猜拳,媽媽說他絕不會讓艾文輸,就算輸也會讓他贏回來,她希望孩子快樂就好。
她希望孩子「快樂就好」… 嗯,恕我說…這可能真的只是「希望」。
我實在覺得沒有被父母好好訓練的孩子,尤其被這樣愛的孩子,其實「很可憐」。
就像艾文一直處在這樣的環境下:在家父母說:「你是最棒的!」但到了學校這個「社交環境」卻是常常被老師訓話、被同學排擠,得不到認同又不知自己哪裡可以改進的小可憐蛋。
孩子往往在父母眼中,犯了小錯、脫序行為,都還是那麼頑皮可愛,父母捨不得糾正,也不想糾正。甚至認為,長大就會好,或是老師會教,社會也會教。
這樣子的孩子,長大之後就會改變嗎?我只能打問號。如果我全心全意對待他,頂多相處兩年,往後他還會面對不同的老師,一樣會遇到像現在非常討厭他的老師,父母要怎麼保證他一直遇到好的老師?以後社會上的人都能像父母一樣的愛他?教育真的是從小就要做起的,小事不改,很難期盼有朝一日孩子會自動變好。
別的事不談,單談「任何輸局」他都無法接受,並且次次情緒高漲,尖叫、跺腳、表情掙獰,像是恨透了不讓他的人似的!我從一個稚嫩的小臉龐上見到一個撕吼痛苦的小靈魂,而肇因只是猜拳輸了、跑步輸了、玩紅緣燈時換他當鬼…
如果他養成了這種使用情緒的習慣,除了自身面對挫折的能力喪失,也惡化了人際關係,若跟自己、跟別人都難以相處,談何寧靜的內心,快樂的人生?這些都是千古不變養生基礎啊。
或許大部份的孩子沒有艾文這麼極端,但艾文的例子確實提醒家長們要注意孩子的情緒問題。
我認為關鍵點是,不要讓孩子太多,不以孩子為中心而繞著他轉。父母是教導、領導的角色,是孩子跟著父母的模範,不是父母追著孩子的喜樂滿場跑。反之,今天讓孩子多一點,孩子的自我就多一點,越自我中心的人,越難滿足,越不會尊重別人而任意發洩情緒,但到頭來,傷害的是孩子自己的健康人生。
身為現代的父母,在更新手機的同時,教養思維也要自我更新、修正。孩子是一個在新時代下的新個體,老師,父母,得要保持學習才行。
養生並非老人家的事,從孩子小時就該培養,因此我們教導孩子面對人際關係、挫折、獨立…此類的議題,遠比在乎孩子學業是90分還是100分更為重要。
今天這篇是棉花糖老師想要談談,猜拳猜輸的孩童…

艾文的活動力很高,很喜歡得到獎賞,有一次,我們在玩說英文句子的遊戲時,他輸了,通常這種時候,
為了再給孩子一次機會,但也為了整體遊戲的公平性,我讓孩子跟我猜拳,如果他贏了,可以讓他再說一次,
這次的猜拳猜了兩次,很不巧的,他都輸了。如我預期他準備開始大哭大鬧,於是我快點給他一些信心喊話:
「就像你知道的,玩遊戲就是有輸有贏,我記得你上次贏得很漂亮,這次沒有關係,我知道你是很勇敢的小孩,
不會這樣就大哭的,對不對?」見他收起了眼淚,課堂才得以繼續進行,畢竟還有其他20個小孩,老師要做到
面面俱到不容易,他的事只能下課後再做後續處理,記得第一次他又氣又哭又鬧…
其實不僅在課堂上是這樣,下課時候,或在別的老師的班上也是這樣,玩輸了就把別的小孩的玩具丟掉、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他,他用著很嚴肅的口吻要求對方跟他道歉一百遍。小朋友之間都不喜歡他。側面了解,他跟父母的感情都很好,尤其媽媽真的凡事都會讓他,就像猜拳,媽媽說他絕不會讓艾文輸,就算輸也會讓他贏回來,她希望孩子快樂就好。
她希望孩子「快樂就好」… 嗯,恕我說…這可能真的只是「希望」。
我實在覺得沒有被父母好好訓練的孩子,尤其被這樣愛的孩子,其實「很可憐」。
就像艾文一直處在這樣的環境下:在家父母說:「你是最棒的!」但到了學校這個「社交環境」卻是常常被老師訓話、被同學排擠,得不到認同又不知自己哪裡可以改進的小可憐蛋。
孩子往往在父母眼中,犯了小錯、脫序行為,都還是那麼頑皮可愛,父母捨不得糾正,也不想糾正。甚至認為,長大就會好,或是老師會教,社會也會教。
這樣子的孩子,長大之後就會改變嗎?我只能打問號。如果我全心全意對待他,頂多相處兩年,往後他還會面對不同的老師,一樣會遇到像現在非常討厭他的老師,父母要怎麼保證他一直遇到好的老師?以後社會上的人都能像父母一樣的愛他?教育真的是從小就要做起的,小事不改,很難期盼有朝一日孩子會自動變好。
別的事不談,單談「任何輸局」他都無法接受,並且次次情緒高漲,尖叫、跺腳、表情掙獰,像是恨透了不讓他的人似的!我從一個稚嫩的小臉龐上見到一個撕吼痛苦的小靈魂,而肇因只是猜拳輸了、跑步輸了、玩紅緣燈時換他當鬼…
如果他養成了這種使用情緒的習慣,除了自身面對挫折的能力喪失,也惡化了人際關係,若跟自己、跟別人都難以相處,談何寧靜的內心,快樂的人生?這些都是千古不變養生基礎啊。
或許大部份的孩子沒有艾文這麼極端,但艾文的例子確實提醒家長們要注意孩子的情緒問題。
我認為關鍵點是,不要讓孩子太多,不以孩子為中心而繞著他轉。父母是教導、領導的角色,是孩子跟著父母的模範,不是父母追著孩子的喜樂滿場跑。反之,今天讓孩子多一點,孩子的自我就多一點,越自我中心的人,越難滿足,越不會尊重別人而任意發洩情緒,但到頭來,傷害的是孩子自己的健康人生。
身為現代的父母,在更新手機的同時,教養思維也要自我更新、修正。孩子是一個在新時代下的新個體,老師,父母,得要保持學習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