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感恩·敬畏

   知,就是人們說的良知。也可以說良心,是人們用以自律的內在依據,是讓邪惡無法躲藏的人性本善,是不容私慾的道德天理。古人云:“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由此可見,哪怕凡夫俗子,只要心存良知,就有可能成為聖賢。然而當下一些人的最大隱患是信仰缺失,堅守道德底線的意志在日益膨脹的慾望面前顯得蒼白無力。眾所周知,一個良知泯滅了的人,根本沒有資格再奢談人生境界,即使權勢熏天,富可敵國,名噪全球,也只是物質世界的飛人、精神世界的爬蟲。我們需要良知,社會更需要良知,因為良知能喚醒未泯滅的人性。誠然,堅守良知會遇到不少困難,甚至挫折,但有良知的人卻不會經受什麼精神枷鎖、內心拷問,你對良知的堅守,將會得到上蒼萬道流泉的賞賜。良知至上,那是受用一生的財富。

    恩,就是人們說的感恩。感恩是因感知而感激,因感激而回報。西方有一個“感恩節”,這一天有很多人相​​聚,感謝上蒼的仁慈和恩惠。中華民族更具有優良的“感恩”傳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動人詩句,“烏鴉反哺,羔羊跪乳”、“銜環結草,以謝恩澤”、“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等經典詞句,都集中反映了古人對“感恩”的認同和推崇。感恩是一種美德、一種覺悟,更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常懷感恩之心,就能從各個方面獲得更大的情感回報。不容置疑,在當代社會,確實有些人缺乏感恩的心態,忘恩負義、以怨報德等事例也屢見報端和網絡。眾人皆知,一個不知感恩的人,是一個人格不健全的人,是一個感情冷漠的人。缺乏感恩,是文明的悲哀,更是社會的悲哀。人,惟有學會感恩,用感恩的心去生活,感謝生活,感謝父母,感謝一切給予過自己幫助的人,就會更加熱愛生命,關愛他人。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會感恩,讓這個世界充滿感恩!

   畏,就是人們所說的敬畏。敬畏是既尊敬又畏懼的意思,是一種心懷神聖感的尊敬和惶恐。常懷敬畏之心,是一個健康人的心理常態,是一種有利於人們成長進步的良好心態。古人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失去敬畏之心,為人處世就可能變得狂妄自大、肆無忌憚,甚至貪得無厭、無法無天,最終吞下自釀的苦果;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會時刻有一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危機感。現在,許多人心中沒有了敬畏對象,經常乾一些出格甚至傷天害理的事情。敬畏之心,是一種政治上的成熟,是對權力的清醒把握,是為官者應有的胸襟和作風。敬畏之心是人生的大智慧,尤其是黨員領導幹部對此務必謹記於心,要保持在權力面前的謹慎和小心,明白“權為民賦,責重山岳”的道理,心裡要時刻裝著一個“公”字,把權力看成是一個報效國家、奉獻社會、服務人民的工具。

   知、恩、畏三者的關係是:良知的外在表現是感恩,感恩的道德要求是敬畏。可見,沒有良知何談感恩,沒有敬畏,也無所謂良知。放下良知,惡欲就會膨脹;不會感恩,情感就會冷漠;沒有敬畏,言行就會張狂。良知是基礎,感恩是核心,敬畏是保障,良知、感恩和敬畏猶如人的品格道德的三要素,是構築道德堤壩的關鍵和基礎所在,是做人的道德標準和理性原則,每個人都必須始終堅守、掛記於心、付諸實踐.,良知、感恩、敬畏三部曲是相互相存的,他們是人生道德的結合體,規範人的行為,純淨人的心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