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奧妙:心臟
「噗通、噗通、噗通……」你曾把手按壓左胸口,感覺如拳頭般大小的心臟正規律跳動的經驗嗎?「偏心」是真有其事,其實心臟位在胸腔正中央偏左位置,每分每秒透過不斷的收縮、舒張,以血管血液運送方式,將氧氣與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個器官及組織,以維持身體正常運作及新陳代謝。
千萬別小看這個「小引擎」,它就像是續電力超耐久的「發電機」一樣,自行運轉時間可持續數十年、甚至百年,如許多高齡人瑞等。當媽媽懷孕約6週時,肚中小生命就有心臟了;此時,充滿氧氣的血液由胎盤傳輸給肚中胎兒,雖然小寶寶的心臟很迷你,但出生後,功能齊備,即可正常跳動運作。
心臟自行放電 規律收縮跳動
心臟是一個中空的肌肉器官,瓣膜類似「門」開關作用,將心臟分成四個房間,包括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主要目的是使血流正常流動。心臟如同引擎或發電機,它有一組節律細胞會自行放電,當心肌細胞受到刺激後,立即開始收縮、跳動,以確保血液在體內不斷流動,每個器官及組織都能獲得足夠氧氣及營養供應。
一般而言,心臟血液循環功能包括體循環與肺循環,把充滿氧氣的血液帶到器官、組織與四肢;至於充滿二氧化碳的耗氧血,則會流回肺部,在肺部進行氣體交換後,再由心臟運送至各組織,週而復始、不斷循環。
心臟如何運作呢?基本上,左心室收縮後,充氧血會沿著主動脈與其分支,包含各種大血管及小血管流向器官組織,一旦氧氣送達目的地後,會同時帶走二氧化碳。這些消耗的耗氧血回到右心時,會經過一連串肺呼吸及氣體交換過程,此時,充氧血會再回到左心。簡言之,左心主要負責將充氧血打至全身,因此較費力;右心主要是將耗氧血在肺部進行交換轉換成充氧血。
「怦、怦、怦、怦……」電影情節曾描述心臟被摘除後,雙手捧著正在跳動血淋淋心臟的畫面。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一旦停止跳動時,心肺功能即無法正常運作,器官無法得到養分及氧氣供應,就會衰竭。
每天心跳次數知多少?
你曾數過每分鐘心跳幾下嗎?正常人心跳平均每分鐘72下,每天心跳次數約103,680下,亦即72(下)× 60(分)× 24(小時)。但心跳並非永遠固定不變,它會視狀況隨時調整。例如運動或情緒緊張時,交感神經被刺激,神經系統處於作戰狀態,所以心跳較快;至於晚間休息時,由於迷走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作用,因此每分鐘心跳可能就只有40至50下。整體而言,每天心跳次數約介於6萬至14萬下。
何種情況下,才是心跳過快或過慢?一般在正常清醒狀態(指非睡眠或非運動過後),每分鐘心跳應維持60至100下,一旦低於60下就是過慢;超過100下以上,就是心跳過快。通常心跳過慢不一定會有症狀,如運動員或體操選手,因肌耐力佳、心肺功能較好,心跳很有力,所以心臟每收縮一次,相當於常人收縮2次。不過,若是一般情況,心跳過慢可能會出現短暫頭昏、暈眩感覺,這是因心臟引擎太無力,血液無法傳送到器官,造成腦部血液不足、暈眩。
另一方面,一旦心跳過快,心臟持續收縮,有些人可能會感覺胸悶、心悸、喘不過氣。主要是心臟的舒張時間不夠、血流不足。若長時間心跳每分鐘達100至120下,心臟可能因使用過度,提早衰竭,就如同橡皮筋一直拉扯,久了會沒彈性,極可能引發心肌病變,造成心臟衰竭。所以,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應持續治療,以免心跳太快,引發心臟衰竭。若心跳若跳動過快,引擎會空轉;意味著每次心跳都是無效收縮,極可能引發猝死危機。
注意平日症狀
通常在心跳過快下,會出現胸悶、心悸、喘不過氣、不舒服的感覺;至於心跳過慢,就像「突然當機」,會有頭暈、暈眩或昏倒情形。
如有心臟衰竭情形,因為血液循環變差,血中水重量集中在周邊組織,除造成腳腫外,四肢因距離心臟最遠,心肌無力、灌流不足,血液打不出去,也會導致手腳冰冷。另外,身體平躺時,因缺乏地吸引力作用,血液及水分恐怕會回流,使肺部積水情形加重,典型症狀為晚上必須墊高兩個枕頭才能入睡或者是坐著才能入睡。嚴重心臟衰竭也導致食慾不振、沒胃口等情形。所以民眾如果有腳部腫脹,又合併呼吸急促,有可能是心臟衰竭,建議就醫做進一步檢查。
總之,心臟病變常見症狀包括胸痛、心悸、呼吸喘等,胸痛可能需注意心肌缺氧或冠狀動脈心臟病問題;心悸應檢查是否心律不整,心跳過快或過慢都會導致心悸;若呼吸喘合併腳腫或其他症狀時,得留意是否有心臟衰竭問題。
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心臟問題。部分孩子一出生,心臟發育不好,或心臟血管接錯位置,罹患先天性心臟病。成人較常見缺氧性心臟病,如心肌梗塞。老年人易因年紀大、退化,導致心臟衰竭或無力,正如同電池用久了,也會電力不足。
心臟檢查工具面面觀
基本上,心血管檢查工具不少,選擇哪一種項目因人而異,但大致上應注意心臟跳動、速度、結構、功能及外觀等。
基本上,標準心電圖或24小時心電圖,就能觀察心跳好壞情況,是否有心律不整問題。胸部X光可檢查心臟外觀是否肥大;、運動心電圖可以評估心臟血管冠狀動脈是否有阻塞心臟情形;超音波能檢視心臟結構與功能,瞭解引擎是否強而有力。
若本身是三高的高危險族群者,建議先以基本的心電圖及胸部X光為主。心電圖可瞭解心跳情形,是否有心律不整或心臟缺氧等問題。胸部X光能檢視心臟有無肥大。之後再視情況及個人需求,進行心臟超音波檢查,進一步確認心臟收縮功能是否正常;瞭解心臟瓣膜能否正常開合。
心臟與其他器官一樣,引擎運作時,也需要氧氣供應。瓣膜就像開關器,能使心臟血流固定方向流動,民眾可透過心雜音檢查,發現瓣膜是否鈣化或無法閉合,否則恐怕將導致心臟功能受影響。至於心導管檢查或高階冠狀動脈檢查、電腦斷層CT、核子醫學等,主要目的是避免心臟缺氧及心肌梗塞和引發心律不整,減少不幸猝死的意外。
避免三高 愛心護心
拳頭大的心臟是人體續電力最強的器官,如何維持心臟不斷電,數十年、甚至百年不停運轉,平時應該養成愛心及護心習慣。由於人類無法抗拒自然老化、器官功能退化,因此,想讓引擎永遠維持最佳狀態,建議應避免三高疾病,即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上身。
通常血壓太高,心臟收縮會較吃力,如橡皮筋失去彈性,長期下來,恐造成心臟變大、變厚,引發心臟無力衰竭。至於心臟跳動運作本身也需要血液,一旦冠狀動脈阻塞,可能導致心臟缺氧、心肌梗塞等病變。而高血脂會造成冠狀動脈心臟病,血管容易阻塞發炎,影響血液循環,使心臟缺氧、功能變差。此外,高血糖會產生自由基,導致血管壁損傷、身體發炎,一旦出現血塊,血管阻塞,恐怕將引發心肌梗塞。
不少人常食用增加血管通透性的藥物或健康食品,來預防心臟疾病。不過,護心最好方法除了應預防三高慢性病外,戒除菸酒,多運動,遠離肥胖,適當減重等,自然能避免增加心臟負荷。
神奇的全自動引擎,是老天賦予的禮物,要維持好性能,也需後天細心保養照顧,才能避免發電機秀斗,突然罷工、不正常放電或缺氧。
表:哪些警訊,可能表示心臟有病變?
症狀 |
可能疾病 |
心跳不規則 過慢:短暫頭暈、昏倒 過快:胸悶、心悸、喘、猝死 |
心律不整 病竇症候群 心肌梗塞 |
胸悶、胸痛 |
心肌梗塞及其他大血管疾病 |
腳腫合併呼吸喘、四肢冰冷 |
心臟缺氧或心臟衰竭 |
Q:經常胸悶是不是代表心臟有問題?
A:胸悶不見得是心臟問題,有可能只是一種神經痛。一般而言,20多歲年輕人發生心臟梗塞的機率極低,胸悶只是其中一個症狀,仍必須針對年紀、其他症狀再做評估。如果高危險群民眾在大吃大喝或運動後,常會出現胸悶感覺,如果休息後,症狀緩解,即是典型心臟缺氧造成的胸悶,這時建議至心臟科就診。
Q:心臟為什麼從出生後可以一直不斷自己跳動?什麼機制引發它跳動?
A:心臟內有一組節律細胞,就像引擎或發電機,本身會自行放電。通常心臟放電後,會刺激心肌細胞收縮、跳動,因此無論大人或小朋友,心臟會一直持續跳動,直到生命停止。
Q:吃什麼可以補心?
A:現在不怕吃太少,只怕吃太好。補心方法非常簡單,應避免體重過重、三高慢性病上身,降低心臟負擔就是補心良方。建議吃東西時,謹記少鹽、少油、少糖及多纖維原則,儘量避免油炸煎炒食物,多以蒸煮方式烹調。另外,涼拌亦可減少油脂攝取。
Q:吃阿斯匹林可以保護心臟?
A:阿斯匹林可預防血栓,避免血管血塊凝結。通常發炎時,血管壁會凹凸不平,一旦冠狀動脈阻塞,血管被血塊卡住、無法正常流動,恐怕將引發心肌梗塞。服用阿斯匹林能避免血塊形成,幫助血液流動,所以不少人把它當作保護心臟藥物。不過,阿斯匹林相對來講也有其副作用,他會影響血液凝結,一旦拔牙或身體流血,傷口恐無法癒合,也可能導致大出血危機。
Q:有沒有所謂的護心操呢?
A:一般而言,有氧運動、增加肌耐力,皆是不錯的護心運動。最簡單有效方法就是「快走」,建議每次快走30分鐘,每週運動3天,讓心跳至少達每分鐘130下,把握333運動原則,讓身體達到微喘階段,就能輕鬆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