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情」說「愛」

問「情」為何物?其實指的是因彼此互相付出,而達到的一種心理交流。人與人之間的情,像銀行存款,今天甲方為乙方做了某事,明天乙方又為甲方做了某事,久而久之,彼此逐步建立起一座感情交流的橋樑。
夫妻、父母與子女、手足之間如果有情,即使關係處不好時,也絕對不會翻臉。子女不能和父母翻臉、反目,因為打從出生,父母一步一步的養育,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的所有付出,就是養育之「情」,一般也用養育之恩來形容。這種付出不是指錢財,養育之情不能用金錢去衡量,金錢不能買到感情,養兒育女的辛苦,也因不同年代、物質條件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子女要懂得珍惜這份感情,不做傷感情的事。
瞭解「情」的定義,才能接著談「愛情」,若連「情」都不懂,何「愛」之有?不解情而談愛,常會將感情變成完全自私的「愛」,好比俗話說的:「愛你沒商量」,一切按照自我的喜好去談愛情,這種「愛」不是真正的愛情。

處理感情不容易,常會因一句重話而傷感情,或說對一句好話而增加感情。現代人不懂「情」,所以談起愛情來,常常是前一分鐘如膠似漆,後一分鐘撕破臉,像兩匹狼一樣互相撕咬。「愛」要天長地久、白頭偕老,偏偏一般人又不想受束縛,總是自私的想「只要我喜歡,為甚麼不可以」,只享受愛情的甜蜜,不喜歡承擔責任。
現代人際關係,無論父母、兒女或男女之間,都不喜歡承擔責任。「一諾千金」這句成語代表彼此一種承諾,這種承諾也是一種責任,彼此要懂得珍惜。一個連「情」都不要的人,更無承諾可言。

舉例說,幫人掃地三年和救人一命,這兩種情不一樣、不等值。父母養育之恩與十萬塊錢,兩者也不可放在一起衡量,因為條件不平等,情感的價值不同。為人子女要孝敬與善養父母,回報養育之情,這才是基於情感條件上的同等價值。
常聽夫妻之間「某某為對方付出多少」之類的抱怨,其實想擁有美好的感情、長久的婚姻,一個簡單公式是:雙方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否則一方講的感情和另一方所講的感情,概念完全不同;對他好,他說其中肯定有問題,對他不好,他又說都不在乎他,反正怎麼做總有問題。

這就是兩性生活中,因做人的觀念不統一而衍生的差距。做多了不行,少做了也不行,如果想法不同,怎麼做都無用,兩人的生活理念差距太大,兩性失衡,當下就會問題叢生,更別提白首偕老。
總之,兩性關係必須是在同樣的認知、同樣的價值及同樣的理念前提下,兩性和諧、婚姻長久經營才有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