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需求
- 類別:
- 養生之道
- 作者:
有人看到家人執著於有害生命健康的做法,又無法說服他們,有時還適得其反,問題到底出在那?
想不想接受健康的理念,和一個人的認識有關,有些人對健康還沒有需求,就像一個不餓的人,給他再好的東西,他也接受不了。
一個人在吃飽後去買菜,和餓了的時候去買菜,感覺大不相同,如果早飯、中飯都沒吃,只等吃晚飯,這時候常會餓得把兩天的菜,買成一個星期的,多買了好幾倍,買多少菜和肚子的饑餓程度有關,人的肚子一餓眼睛就變大了,而眼睛變大是因為需求變大了,一旦吃飽飯,看什麼都不需要了,肚子會開始排斥要買的東西。
以前有句話:「飽漢不知餓漢饑」,對健康沒有需求的人,不知道需求的重要,我在書上寫了認識生命的六個階段,只要拿書對照,就知道他在那個階段上,一個人對健康的需求,無關乎年齡或親近關係,而是跟每個人的天性,也就是靈性有關,人不是因為年齡大,或者因為他是你的家人,就有了對健康的需求,和你們有一樣的認識。一個靈性好的人,能分出好壞,如果一個人連好和壞都分不出來,是缺少靈性,以致沒有足夠的判斷能力。
健康跟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認識到健康的重要,大多數人都是等生病了,才臨時抱佛腳,尋醫就診。人都認為生病了是醫生的事,除非有一天醫生宣判了無藥可醫,被迫面臨死亡的時候,才突然感覺沒了依靠,急了慌了,這時候才感覺饑餓,但即使如此,也不見得每個癌症病人就是最饑餓的人。
家人是我們最願意幫助的人,想幫助家人是人之常情,但要理性下來,學會判斷,要知道你的家人有沒有靈性,對健康有沒有饑餓感,如果還不饑餓,你愈是給他好的東西,他愈是反彈,因為大多數人不喜歡受約束,愈好的東西愈難接受,尤其人到中年以後,大都屬於自滿型,不願再學新的東西,認為自己很辛苦,也已經很累了,生病有保險,上醫院就可以,沒必要現在就辛苦的追求健康,所以你不說還好,愈說他愈反彈。
就像學開車,如果是教家人開車,教完一定吵架,如果是請外人去教,家人反而容易學,因為他不喜歡受自己家人的約束。即使是家人,不見得就能分出好壞來,他只是選擇不被約束,所以當你愈想給他好的東西,他愈是反彈得厲害,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也是對健康沒有認識的一種行為。